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小诗。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诗人把这些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成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诗的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描画的是岸边景。这是池面景的陪衬,而从这幅池塘夏色图的布局来看,又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虽然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句,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体,具有悦目赏心的美感。
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摛表五色,贵在时见”,并举“《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为例。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用了明笔与暗笔。“绿锦池”、“浴红衣”,明点绿、红两色:“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都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一片绿锦。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不过,这样的色彩配合也许素净有余而明艳不足,因此,诗的末句特以鸳鸯的红衣为画面增添光泽,从而使画面更为醒目。
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这是因为,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成。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正道破了这一奥秘。
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生发许多联想、遐想。可与这首诗参读的有焦循《秋江曲》:“早看鸳鸯飞,暮看鸳鸯宿。鸳鸯有时飞,鸳鸯有时宿。”两诗妙处都在不道破注视鸳鸯的人此时所想何事,所怀何情,而篇外之意却不言自见。对照两诗,杜牧的这首诗可能更空灵含蓄,更有若即若离之妙。
野荼蘼发雪堆墙,草牡丹开月照梁。世眼都随人毁誉,不知底处是真香。
画苑词场,数侪辈、君才横出。论戈法、韭花虿尾,尽推遒密。
九殿争传鹦鹉赋,重瞳亲奖龙蛇笔。更岐王、含笑看挥完,绫千匹。
熬不熟,仙家漆。黏不住,天边日。叹篱还采菊,里仍呼栗。
醉斫月中一片桂,闲收雨后三峰术。尽清狂、舍此问成仙,无他术。
浮云出山中,浩荡随去来。来非有所系,去亦忘所之。
若人释门秀,矫矫孤鹤姿。林泉亦十年,喜誉如波驰。
平生西方学,所蕴未及施。一朝忽乘兴,来谒岷峨师。
微笑坐谈空,倾城走群缁。遂令好事者,懒问子云奇。
清香焚柏子,细雨洒杨枝。相逢话乡曲,麈尾不暇麾。
越蜀万里途,各处天之陲。胡为偶至此,欲语忘其辞。
历历世间事,星星鬓中丝。迢遥无所婴,老大秪自知。
巴江复举棹,故庐访遗基。散怀天台月,濯足楢溪漪。
我亦倦游客,归耕有深期。身在华山阳,梦绕大海湄。
徘徊将何说,秪恐负明时。
□□冒雨入山林,毕竟驰驱获几禽。自是魏侯言不负,当时只合献虞箴。
匡济时艰仗大才,疏狂我只合蒿莱。惊涛已泊秦皇岛,妖雾犹霾郭隗台。
八马蒙尘悲远去,双鱼传信苦迟来。遥闻更用和戎策,消息难真总费猜。
阶前双桂高百尺,势凌霄汉根盘石。露染鹅黄一片秋,枝头簇簇团香雪。
不随桃李斗春工,玉缀玲珑荫瑶席。花时供我日日吟,剥啄寻香有来客。
一从访道西江游,梦绕吴山怅暌隔。忽忽烟霞十六更,树影健在人非昔。
去秋赋归来,喜见旧标格。花繁料料金,叶展重重碧。
一樽浓醁酹花神,与尔周旋仍日夕。桂兮桂兮誓将相守不相离,老向山中甘遁迹。
中国有圣人,四海皆就理。仁风春台登,弦歌比户是。
借问何能然,事从衣食始。维宋宝元初,耕织图垂史。
一夫或不耕,受饥可立俟。一女或不织,御寒复何恃。
饥寒两切身,岂独民遭否。谁以山水更,厥病中汰侈。
鹅鹜余膏粱,后宫贱罗绮。非无恤民心,茫茫隔万里。
圣祖暨高宗,天章前后纪。艰难无逸心,剀切《豳风》旨。
谁云民隐遐,历历皆尺咫。汗雨想蒿目,机声俨盈耳。
粒米与缕丝,忍作微物视。租税亦难蠲,其来辛苦矣。
节俭慎持盈,丰穰敢遽喜。既富礼义兴,化行俗斯美。
农桑邦家基,金镜莫逾此。我皇黼座陈,万年长顾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