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宋史》本传)
采黄花、自斟清醑,南山人在何许。浮生聚散云萍似,消得几番寒暑。
些个路。□不断情悰,惟有春天树。停歌罢舞。更说甚悲欢,从教白首,心事付崔橹。
钧天梦、忘却当年宦谱。吟蛩休怨休诉。如今世味更尝惯,但见青山多妩。
清对苦。是我误儒冠,还是儒冠误。西湖胜处。且趁取时佳,不寒不暖,同泛小舟去。
蚺城谁筑溪之涯,层楼簇簇排人家。两岸春风好杨柳,一池霁月芙蓉花。
香与清风远方觉,污泥不染尘不著。小亭红瞰碧波心,着我中间看飞跃。
群山何逶迤,环峙如百城。其上干青霄,其下浮云征。
出没千万态,倏忽殊阴晴。抚兹豁心目,颇慰羁旅情。
旬宣曾过罗浮洞,万里丛深驻吟鞚。冯夷剪水为飞霙,脩篁叶冷擎偏重。
撒盐飘絮剪轻盈,六出五出俱鲜明。空中树上两争白,月下风前都赛清。
乾坤一色纤尘绝,雪喜遇花花喜雪。险径虽平少客行,繁枝纵好无人折。
冰姿绰约真自怜,高情只倚苍筤边。先开后落得春早,易积难晞因地偏。
忆从移节临他壤,良夜几回劳梦想。世间奇绝在遐陬,广平去后知谁赏。
老眼观图重叹嗟,旧游迢递隔天涯。琼葩绿萼应如昨,惟笑衰翁双鬓华。
解事无人似乐天,玉簪旧语世相传。打包就使从前话,弹指安能断后缘。
寂寂空房惟法喜,茫茫何处问臞仙。冬之夜永宜长虑,百计真从若个边。
粟香披大集,名下固无虚。老去宦情淡,归来尘事疏。
招邀书画舫,卜筑水云居。我欲图蓑笠,持竿逐老渔。
落日秋江清,潮寒散空碧。江水去悠悠,此夕孤舟客。
遥遥湖上山,粼粼沙中石。余霞敛复晴,昏烟淡将夕。
天末怀夫君,相思千里隔。秋雁啼凉风,凄凄苇花白。
卧佛山坳,退翁亭角,春风已扫岩磴。指点斜阳,风我马蹄幽兴。
见十里、五里青松,映将花、未花红杏。人静。但炊烟树杪,万峰齐暝。
载酒閒房深处,纵赤米黄齑,也须酩酊。记得题诗,粉壁依然苔径。
更坐起、榻下沉沙,共招寻、水边鸣磬。清镜。照皇州一气,冷波千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