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第一首:日暮争渡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酒旗相望”写出了酒家之多,说明此地贸易往来频繁,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顾客云集的热闹所在;一面面酒旗在宽阔的大堤上迎风招展,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富有世俗人情的生活气息。“堤下连樯堤上楼”寓有心于无心中,意象朴素,语言朴素,不见一点雕琢痕迹,大堤上乱中有序、一派生机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眼前。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这样写是为“日暮行人争渡急”张本的。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先点明时间,然后“争”“急”二字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揣度他人之心,却并没有直接刻画人心,而是在看似无心的客观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来。“桨声幽轧满中流”一句状写景色,摹拟声音,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把“争渡急”写足,意境与诗味俱佳,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了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其中情思,都突破了传统的景物描写窠臼,立意新颖、手法娴熟、笔调清丽自然,流淌出世俗人情的诗化美。
第二首:月夜对歌
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开头二句先将月夜对歌总写一笔: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伏彼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这个场面是宏大的,气势是磅礴的。
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第三句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桃叶歌》倾吐爱情,《竹枝词》诉说哀怨,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把歌唱者的感情形象化。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整首诗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感情深沉真挚,景色优美动人。
第三首:酒家迎客
长堤缭绕,江水徘徊,堤上酒家,依次排开。余晖脉脉,杏帘飘飘,估客大船,落帆而来。这首诗绝弃雕饰,纯用白描,把码头的勃勃生机和船只的频繁来往,描绘得真实、生动、自然。
总而言之,这三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兰蕙感秋风,馀芳人所采。蔓草不择时,日劳盈车载。
分其贵贱姿,不为爱憎改。草木妒兰生,兰因惧草浼。
滋锄失其宜,空谷徒相待。独坐有幽人,起对孤情倍。
日暮叹芳微,千载琴歌在。
洪炉发猛火,良玉光不蚀。烈风西北来,劲草众始识。
懿惟嘉庆朝,文武多英特。心肝奉至尊,臣节繇是植。
纪年当癸酉,京辇余旅食。昼惊妖彗长,直扫紫垣侧。
九门断车马,气色昼惶惑。赫赫威烈枪,一破天地黑。
电旗挟雷鼓,中夜的孤?。清跸在近郊,万骑旋宝勒。
晏然遂无事,天盖相有德。先时白波寇,远结黑山贼。
滑台实凶巢,牛李奸叵测。苟非巨刃扬,孰能剪其翼。
外贼应朝至,三辅祸愈亟。神都百万户,县命在晷刻。
伟哉忠烈公,摘发无伏匿。恨未膏斧砧,狱底系徽纆。
先发势转孤,计早乱源塞。嗟嗟城隍隳,小县阙兵力。
阖门卅五口,横尸惨闺阈。大吏疏以闻,天子惊叹极。
推原事本末,煌煌下手敕。谓非寻常功,功乃在社稷。
风转四十年,回首犹记忆。贤子政甚清,抱卷日拂拭。
卷中千百年,精气贯简墨。训家勖俭勤,论事豁忠直。
刚肠无巧舌,读者但太息。就义真从容,视古颜无恧。
方今久苦战,徵调遍南北。将吏岂不多,烽燧胡未熄。
昔时乱则戡,未至忧蹙国。长歌凌霜晓,述往意凄恻。
作歌者为谁,先朝史臣棫。
春暮花寒玉树庭,诗心因病暂无灵。忆君疑中金鳌蛊,何用寻常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