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亲眼看到金人南侵,君主被掳,在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中,写下了这首忠愤填膺的词,其凄凉怨慕之音,缠绵悱恻之感,溢于字里行间,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作品。
全词不言国破君掳,巢复卵毁,而言宫柳依依,楼殿寂寂,一种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跃然纸上。“春昼长”一语,把客观的景物描写,转向主观的心理感受,是景为情使,情因景生,抒情和写景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富丽堂皇的景物后面,蕴藏着深深的隐痛。接着词人把笔锋一转:“燕子归来依旧忙”,燕子是无情之物,它哪里知道楼殿依旧,而主人已换,仍然忙着衔泥,在旧梁上筑起新巢,俨然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之感。最后“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点明题旨,怀念故君。结句真味无穷,辞意高绝,一个芳馨悱恻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因为它是从题前着笔,题外摄神,只用了一个“破”字,便把从清晨忆到黄昏,又从黄昏忆到月上柳梢,都沉浸在如痴如呆的回忆中。昔日的宫柳凝绿,今朝的淡月黄昏;昔日的笙歌彻旦,今朝的楼殿无人,在在是强烈的对比,在在是伤心的回忆,不言相忆之久,而时间之长自见;不言相忆之深,而惓顾之意甚明。“月破黄昏”是写景;“人断肠”是抒情,把写景和抒情统一在一个完整的句子里,而景物在感情的丝缕中织得更加光彩夺目,感情在景物的烘托中更加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抒发深沉的感慨,不着一句实语,而是把山河破碎、君王被虏的残酷现实写进了宫柳依依、楼殿寂寂中.以物事人非的沧桑变换把往事堪哀的失国之痛表达得真切动人。
邓尉梅花二月天。欲携竹杖醉花边。无端甲子冥冥雨,不为游人巧作缘。
三泖路、九峰烟。石尤风起缆难牵。轻帆半幅如飞鸟,羡杀东来鸭嘴船。
昔为社长时,方投未可录。一遇长桑君,古今皆叹服。
天地为至仁,既死不能复。先生妙药石,起死效何速。
日月为至明,覆盆不能烛。先生具正眼,豪釐窥肺腑。
谁知造物者,祸福相倚伏。平生活人手,反受庸医辱。
千年庙前水,犹学上池绿。再拜乞一杯,洗我胸中俗。
太保勋庸垂鼎铭,黄钟大吕一毛轻。太保襟怀寄丘壑,玉田珠树相参错。
丘壑灵风飒晓怀,悠悠过客总啼痕。他年学士把书卷,还泣名臣白公传。
不放冰梢数丈长,怕分春色过邻墙。大材未必难为用,禹殿云深锁栋梁。
君不见巴乡气候与华别,年年十月梅花发。
上苑今应雪作花,宁知此地花为雪。
自从迁播落黔巴,三见江上开新花。
故园风花虚洛汭,穷峡凝云度岁华。
花情纵似河阳好,客心倍伤边候早。
春候飒惊楼上梅,霜威未落江潭草。
江水侵天去不还,楼花覆帘空坐攀。
一向花前看白发,几回梦里忆红颜。
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
却想华年故国时,唯馀一片空心在。
空心吊影向谁陈,云台仙阁旧游人。
傥知巴树连冬发,应怜南国气长春。
绛帐尊前哲,曾无教思穷。菰城来化雨,惠麓扇春风。
游记琴山下,吟传槐市中。抗心今似昔,志意振蒿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