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怒吼中,一棵大树坚韧不拔地矗立着,在日薄西山的恶劣环境里,孤立于天地四海。
树下的那个扶杖老者虽然随着早晚的气候变化,免不了要作随时的屈伸,可是回首凌冬凋谢的水中菰蒲,却又感到在不堪回首中理应坚强地生活下去。
风号(háo):狂风怒号。号,拖长声音大声叫唤。
四海孤:指天地四海无邻侣。
短策:拐杖。
菰蒲(gū pú):一种水生植物,经秋即调,此用以反衬风中独立的大树。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的前两句是对“大树”的形象及其环境的描绘,比喻国破家亡,环境恶劣;后两句写画中人的活动,意喻诗人面对当时的生活境遇,有不堪回首之感,但仍要随时屈伸,继续坚强生活下去。全诗感情深沉含蓄,但不艰深晦涩;语言平易明畅,却流露出不屈的气慨。
诗的一二句是对“大树”的形象及其环境的描绘。首句描写大树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风号大树中天立”,在狂风怒号中,大树中天而立,任凭狂风呼啸,仍就岿然不动。次句描绘环境、交代背景,“日薄西山四海孤”,这是日暮时分,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这见出环境的险恶,处境的孤危,更见出大树的强劲、兀傲。环境与大树成反衬关系,风之“号”更显出大树“立”的强度,“四海孤”更显出大树的挺拔,不同寻常。这两句既是写树,也是在写人。“风号”是比喻清兵入主中原,明朝灭亡,环境相当险恶。“日薄西山”象征江河日下的明朝的命运,当时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南明小朝廷,但国运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诗人表明要像大树一样独立中天,仍然要不屈不挠,独立自主,保持自己高尚的民族气节。
结尾两句写画中人的活动。“短策且随时旦暮”,写画上大树下扶杖独行的老人,这老人即作者自身的写照,他面对当时恶劣的生活境遇,表示要随意而安,继续顽强地生活下去。这是用老人从正面衬托大树。末句“不堪回首望菰蒲”,“不堪回首”即诉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给诗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极大痛苦。“菰蒲”这里是比喻那些意志薄弱,屈膝仕清的人,这是以软弱的矮小的水草从反面来衬托在狂风中傲然挺立的大树。这末句的感慨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当时的遗民中,不少是此种心境,虽然消沉了一点,缺少那种抗争的力量,但处于污泥而作不染之想,这样的操守,对于一个封建士大夫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五岁能作径尺字,九岁能作急就诗。内外二祖当代儒,耳濡目染贯综之。
据案屏息有所思,起立奋笔龙蛇驰。若使右手指不枝,掀雷抉电靡不为。
世间可意唯李白,常常一饮杯三百。人生及时特乐耳,礼法岂为我辈设。
六博蹋鞠吴趋坊,新翻一曲环红妆。场屋那能容贺老,少年谁不爱周郎。
间施朱粉登场戏,部部梨园席退避。世界茫茫梦幻中,都是偃师胶革具。
俸钱所入缘手尽,今日肯为明日计。王戎障簏固痴儿,赵公看囊亦小器。
出门与客遇诸涂,牵衣诟谇争索逋。
兹山表徐方,经过屡登眺。偶然寻旧游,策蹇偕所好。
荒亭何萧瑟,落日春风峭。河山挟霸气,四顾雄怀抱。
嗟此古战场,岂容隐者傲。缅思放鹤人,无乃非高蹈。
不见山下湖,清如眉眼照。河势欲吞山,湖能益山貌。
此中岂有意,河怒湖则笑。
百年都卢能几日,况迫晼晚行归休。高车列鼎岂非欲,安步晚食差无忧。
秋水双眉黛,春风两鬓鸦。满窗风露绿云斜。漫把粉儿加。
顾影应先惜,新妆已足夸。痴情犹自问邻娃。人面可如花。
金粟池头花皓皓,绿阴亭下树冥冥。一曲重闻箫史过,月明忆上凤凰翎。
台阁文章星斗寒,风期与俗异咸酸。回澜紫海皆通汉,照乘明珠只走盘。
拟绝韦编年待假,争先殉节死逾安。读书所学知何事,蒙难坚贞尔许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