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童中州

皇情春乐育,建官宗圣黉。秩微道则重,人钦化乃行。

若人婺女秀,经义宿所精。辞归旋楚□,祗版赴霅城。

郑公论墨守,董子着清明。抠趍仰贤范,圜桥聆德声。

跂予望已久,觏止愿未并。谁谓在頖初,遽申伐木情。

偕彼四三子,乘流造柴荆。倾盖略宿晤,盍簪慰中诚。

草具岂为礼,所欣接光荣。恭承宴集篇,华采灿若英。

盛德多自负,谁敢下后生。简年子先施,仰高余□盈。

愧余避事来,久矣废将迎。岂不怀旦暮,絅然限音声。

形神交靡间,心照数自轻。斯章拟成报,七襄徒空名。

张羽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

  猜你喜欢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
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銮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皇台。
卯酉门中作用时,赤龙时蘸玉清池。
云薄薄,雨微微,看取妖容露雪肌。
江烟漠漠月昏昏,一点渔灯贴岸根。
风搅长芦鸦睡起,游鳞惊动水花痕。

猗猗淇园竹,阅岁常青青。持以奉翁寿,愿翁逾百龄。

澹墨图来似有声,绿天萧寂气如冰。仙人绰约居姑射,吸露餐风本自能。

玉想形容霞想裾,云英自与世姬殊。几年来往蓝桥路,捣尽玄霜得见无。

羲和鞭白驹,秋日凄已短。
向来晒书地,欲作炙背暖。
邓侯开西轩,枣下歌纂纂。
前山隐半炙,怅望支手版。
我慵类天赋,身世两不管。
著鞭惭祖生,运甓谢陶侃。
铜壶一百刻,夜梦分去半。
午窗又为崇,长闭读书眼。
勉旃崇明德,己事不可缓。
作诗非为君,实自警疏懶。
一生场屋梦,老去付悠悠。
始信功名事,难为智力谋。
有才如孔孟,无命不伊周。
吾道今如此,苍天可问不。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一双白练带,绕树效于飞。宜尔闺房喜,图形上绣衣。

大节甘心死,沉河无一言。寒江流积恨,明月吊孤魂。

两岸啼鹃血,千秋怨女冤。夜风吹冷骨,不复葬家园。

碧玉千竿爽带秋,就中小饮畅情幽。梅花佳酿清香满,竹叶倾杯翠影浮。

半亩绿阴留客憩,七贤余韵亦风流。此君相对还同醉,消尽平生万斛愁。

相送一尊酒,游子万里心。倚剑白日暮,长啸春江深。

自矜屈宋俦,未登词赋林。丈夫立功名,何计尺与寻。

鸾凤会轩翥,岂终鸡鹜群。行当献奇策,台已筑黄金。

径竹色逾净,窗蕉声转寒。
流年频闭户,世事偶凭阑。
绕郭见秋水,喧江闻暮滩。
石村云卧者,迟尔话悲欢。

雪晴至日日初南,帝举明禋祀事严。万瓦沟中寒色在,一轮空外晓光暹。

云和龙轸开冰辙,风暖鸾旗拂冻檐。共喜天心扶圣德,珠玑更误宠恩沾。

耳里种田,满口含烟。钟馗解舞十八拍,张老乘槎上九天。

上清宝箓乞长生,弓剑谁攀五国城。一诏轮台终自悔,至今人颂武皇明。

龙泉仙子下江游,脱却双湾半不收。愿倩天孙补成对,乘风踏上五云头。

池上水枯根岸峭。池边雪霁无行道。三岛遥遥心欲造。

舟子诮。拿舟恐受坚冰笑。

遵渚一鸿方矫矫。苦饥双鹤从形槁。吾亦安能充尔操。

惟善宝。岁寒歌彻渔家傲。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