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写了作者独处在屋子里,独坐屏风前的所感所思。诗中寓情于景,用平淡自然的言语,抒发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全诗较短,只有四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主要写诗人在殿内值夜的环境。头一句写诗人值夜时坐在屏风中间,两鬓斑白,已经是五十多岁年纪的人了。人老头发首先从鬓毛白起,故日“鬓毵毵”。第二句写红蜡的烛光在夜深中摇曳跳跃。
以上两句诗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死寂冷清的环境。从空间环境看,周围是宫墙深院,身边是“屏风围坐”,身处“重重帘幔”之中。从时间环境看,诗人已进入了“鬓毵毵”的暮年,节令已是寒食前后,春寒犹在,时间是夜深。从亮度上看,也只有一点点绛蜡的摇光。如此一点亮光,很难抵御夜深的漆黑,诗人独自一人处在这样一个时空环境里,心情上必然产生一种重压感。如此漫漫长夜,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环境。
诗的第二个层次由写环境开始自然过渡到写心境。第三句是全诗的过渡句,即由第一、二句的写环境向第四句的写心境过渡。诗人从26岁入大都为朝官,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不难想象,“京国多年”,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南方人的常情尽改。但是,诗人的乡音不会改。如唐代诗人贺知章,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最终还是“乡音无改”。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江南人意识不会变,诗人的思乡情不会变。所以,诗人在“忽听春雨”之后,自然会“忆江南”。“忽听”二字不可忽略,极富感情色彩。从前三句看,诗人的反思是深沉的,心情是郁闷的,乡思是浓烈的。“忽听”使诗人的感情来个大转变,于寂寞中忽然听到春雨来临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使其精神为之一爽。色调也开始由暗淡变为明快,这是给诗人带来向往、希望、思念的春雨。
诗人“忆江南”,不仅仅是因为春寒犹在的北国比不上“杏花春雨江南”,而主要是因为诗人年纪老大、仕途坎坷。诗人在翰林时“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谏或不入,归家悒悒不乐”。一些同僚“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谗言一时不能奏效,“则相与摘集(虞集)文辞,指为讥讪”。在此种情况下,诗人时时想退出政坛,告老还乡。
剑不用置履,柏非可为舟。古来倜傥士,渠肯甘凡流。
君材早迈往,华问驰交游。高文笔如扫,隽辨舌不留。
白黑自了了,皮里藏阳秋。拥卷得渊旨,奋辞祛缪悠。
身虽不求人,政自人所求。恢恢有馀刃,所见无全牛。
亨衢恐不免,位遇岂足忧。初官三语掾,审克裨藩侯。
退公丰暇裕,问学日益羞。行为孔独诵,端以贾长头。
嗟余过立境,没没谢蕴修。广文一饭足,其他非所谋。
胜境定时访,良书亦可收。但恐与君别,无复往朋俦。
白首玄经病子云,感时怀旧独沾巾。十年战伐多新鬼,四海逢迎少故人。
上苑莺花非昔日,曲江蒲柳为谁春。涌金香酒甜如蜜,满眼沽来莫厌频。
访落方勤止,而翁苦掉头。立几遗世独,行盍为王留。
日月驰双毂,乾坤寄一舟。勿缘归计得,忘却纬边忧。
卢子城头问去踪,不堪别恨结遥峰。春风几发河阳树,客路重趋蓟苑钟。
岂有明珠藏薏苡,惟馀长剑吐芙蓉。浮云西北休愁思,霄汉还应雨露浓。
定州古北门,作镇多英奇。如何郡学傍,独有韩公碑。
乾坤极厚大,运物物不知。堂堂宋三朝,斡旋公似之。
惟公玄默间,泰山已四维。天宇公之祠,元气非公谁?
郡人一何愚,而于公欲私。大者且勿论,绪馀犹世师。
千年阅古堂,谁歌郑国诗?徘徊老柏前,目送秋鹤飞。
悠悠五色云,怅望今何归。
引满休辞,酒边豪气干云表。荆卿倘不遇燕丹,市上空潦倒。
渴血宝刀鸣啸。莫小试、南山虎豹。黄沙唐宋,白草齐梁,英雄未老。
如此江山,有心人合藏屠钓。蔗竿作仗舞当筵,霍跃真奇妙。
醉把古今凭吊。怪夜半、荒鸡声杳。明朝且去,城南会猎,手柔弓燥。
为痛宁馨转自伤,相随却恨我无娘。更谁看等千金重,只我佳人断绣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