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是历代词人经常吟咏的话题。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在所有的节日中,以元宵最为热闹,也以元宵最为人所重。而在国破家亡之时,这个节日又最容易引起人们对往昔繁盛的追忆,最易牵动人们的故国之思。
全词起笔“蕙花香也。雪睛池馆如画”,即沉入了对过去元夕的美好回忆:兰蕙花香,雪霁天晴,亭台楼阁之中池波荡漾,街市楼馆林立,宛若画图,尽是一派迷人景象。极度地渲染了元宵节日氛围。“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春风和煦,酒旗飘拂,笙箫齐奏,仙乐风飘。据载,宫中曾做五丈多高的琉璃灯,又地方进贡之灯“或以五色琉璃而成”。那令人陶醉的音乐,那壮观的灯市,使词人忆起如昨天一般。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而今”二字是过渡,上写昔日情景,下写当日元夕景况。“灯漫挂”,指草草地挂着几盏灯,与“琉璃光射”形成鲜明的对照。“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既写此夕的萧索,又带出昔日的繁华。“暗尘明月”用唐苏味道《上元》“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意。以上是从节日活动方面作今昔对比。“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今昔不同心情的对比。蛾儿,即闹蛾儿,用纸剪成的玩具。写当日的元宵已令人兴味索然,心境之灰懒,更怕出去观灯了。这种暗淡的心情是近些年来才有的,是处境使然。
下阕“江城人悄初更打”,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今宵的冷落,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下面数句直至词末,一连用了“问”、“但”、“待把”、“笑”等几个领字,一气直下,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恨酸楚。“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用倒装句法,提出有谁能再向天公借来繁华呢?“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词人剔除烛台上烧残的灰烬入睡了。梦中那辚辚滚动的钿车、佩戴香罗手帕的如云士女,隐隐出现。
“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以最精美的吴地的银粉纸,把“旧家风景”写成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旧家风景,借指宋朝盛事。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现在居然有人能唱这首词,而这歌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和“琉璃光射”、“暗尘明月”正相一致。心之所触,心头不禁为之一动,略微感到一丝欣慰,故而以一“笑”字领起。但这“笑”中实在含有无限酸楚。,因为“繁华”毕竟是一去不返了。
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但是在顿挫中显流动,于追琢中出自然。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作者不惜篇幅,不惜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通过梦境加以再现,着力处皆词人所钟之情。
绮阁百馀尺,朝霞冠其端。飞櫩丽远汉,曲楹何盘桓。
清谣发徽音,一唱再三叹。借问谁为此,佳人本邯郸。
微响激流风,浮云惨将寒。为言何所悲,游子在河关。
不恨久离阔,但忧芳岁阑。愿为清宵梦,燕昵穷馀欢。
女墙残月度钟声,捉鼻微吟笑洛生。不信风流今歇绝,夜乌啼雨过春城。
流红春共远,梦迷紫曲,风迫海云飞。近来沽酒伴,除指青旗。
那处系斑骓,黄金铸泪,记弄珠、江上人回。怀旧吟、笑持明镜,流影共徘徊。
天涯。殷勤别绪,只有何戡,黯愁生清渭。回首怜、蓬莱云气,都隔红埃。
东风无奈流莺老,那更禁、鶗鴂声催。休采撷、江南红豆谁栽。
叶长钏动。数朵参差窥石缝。微雨吹檐。墨气花香共一帘。
同心并蒂。小印鸳鸯红压气。秋水池台。不放纤尘上纸来。
层台一何旷,修竹有爽色。披襟清风来,往往堕巾帻。
白云自满地,上有苍麛迹。
夔子当年国,明妃此夕村。温泉通海窟,石壁镇江门。
野哭知谁氏,年饥守故原。啼乌声未歇,犹和断肠猿。
愿结同心到白头,岂知故剑更难求!可怜碧海青天夜,独卧空房对女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