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出使前线,有感而发,遂成此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
全诗紧扣诗题“秋望”二字落笔。诗中之景,无非“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从首联两句都写到黄河来判断,诗人登临挑望的地点,很可能是在黄甫川堡。这里,边墙在侧,地近黄河,故水绕边墙之景首先映入诗人的视野。次句写秋雁南飞,既点明了节令,也使诗的境界愈见空阔、苍凉。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写备战中的士卒与将军。“追野马”与“射天狼”对举,不必作如实的理解,这两句只是说,战士过壕越沟,纵马驰骋,其快若风,如追野马。将军则全副戎装,弯弓塔箭,满引待发。这一联写出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情绪饱满、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还揭示出他们行为的思想基础——“射天狼”以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
颈联上句“黄尘古渡迷飞挽”所写写,是诗人视线从训练场移开后在黄河渡口见到的景象。这里,尘土飞杨,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一派繁忙。
颈联下句“白月横空冷战场”所写,时、地都已转换。其时月亮升起来了。诗人的目光从熙来攘往的黄河渡口移到了洒满月光的阅无人声的清冷的古战场上。这是战争爆发前的沉寂,练兵场上的紧张与黄河渡口的繁忙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诗人的心不觉收紧了。一个“冷”字虽是专用以描写古战场的清冷与寒冷,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尾联抒情,从前三联见到的望中景象中自然转出。诗人深知,战斗的交败,主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想起经常听人说起的北方多有英勇善战而又富于谋略的将军,在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诗人感慨当时统兵的将军中再也没有郭子仪那样的人物,不禁为战争的前途充满了优虑和担心。
明代边患严重,瓦刺、鞑靼先后构成明王朝西北和北方的主要威胁,榆林等明朝重要的军镇要地,经常受到袭扰。就在诗人这次犒军期间,所到之处也无不显出大战即将降临的景象,他在《榆林城》诗中说:“旌干袅袅动城隅,十万连营只为胡。”又说:“昨夜照天传炮火,过河新驻五单于。”李梦阳不希望见到劳师动众、师老兵疲、战火连绵的情况常此下去,对于朝廷用人不当、指挥失宜又多所不满,故而在《秋望》等诗中一再呼唤郭子仪式的人物再世。
诗人在公元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为户部主事时,曾奉命稿榆林军,七律《榆林城》与此诗即作于此次出塞搞军时。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出使前线,有感而发,遂成此诗。
寻幽来宝地,联辔尽佳朋。隔水微闻磬,窥林远见灯。
未谈超世法,先见小乘僧。古殿生虚籁,阴廊挂断冰。
幽轩聊借憩,高塔险难登。石钵青莲长,天香翠霭凝。
风幡生夙悟,雷鼓报晨兴。延坐分奇茗,登临挂瘦藤。
毒龙僧作伴,香象佛能乘。学道分真妄,参禅祖秀能。
悟空魔女去,入定睡蛇腾。境界清凉胜,山林气象增。
雅怀端可重,尘抱不须矜。暂结跏趺坐,心源返照澄。
琐闼枢机地,储闱羽翼人。蕝仪容典备,校历闰馀亲。
云路箕乘说,泉台岳返申。荀龙行济美,交旧独伤神。
六年成都擅豪华,黄金买断城中花。醉狂戏作春愁曲,素屏纨扇传千家。
当时说愁如梦寐,眼底何曾有愁事。朱颜忽去白发生,真堕愁城出无计。
世间万事元悠悠,此身长短归山丘。闭门坚坐愈生愁,未死且复秉烛游。
朝踏山翠夜湖月,借得行云三只袜。袜敝可以狮子呼,招邀更赴云林娱。
路入云林尘念绝,世事佛云不可说。蛮山奔走年复年,西湖一卧宁非缘。
肯以东施比如玉,西子西湖看不足。亭下泠泠鸣冷泉,入听何必非管弦。
洞访纯阳共一哂,倒出石林垂玉笋。
黄钟起葭琯,王树华宝宴。清交寡常流,铿辞表时彦。
盈盈劝浮蛆,袅袅簪綵燕。雅服称仪新,嘉蔬列乡荐。
香销神用舒,棋覆心罢战。培花候奇识,煮茗遂清咽。
虚幌云度英,空檐冰落线。永言悦书玩,亦岂慕盘馔。
尘踪合浮萍,芳岁惜流箭。念此远道逢,□人久怀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