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在此时节“出郊原”春游,是宋时风俗,如邵雍《春游》诗即有句云:“人间佳节唯寒食。”
第二句“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韩诩有“寒食东风御柳斜”名句传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杨柳等物饰于轿顶之上,四垂遮蔽。每户且以“面造枣(饣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根”(《东京梦华录》卷七)。因此,“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同是写寒食清明,柳永《木兰花慢》词:“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而在杨徽之笔下,则是“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如此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寂寂山城”相呼应,与都城寒食时繁华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侯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此时此景,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句与范仲淹《御街行》词“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宋太宗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出十联写于屏风,其中就有这一联。
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别离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于“露筋骨”之中,仍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作者于西昆体盛行之时,能不雕金镂玉,不堆砌典故。额联平仄稍作变化,颈联虽对得很工,然而略有“流水对”之意,仍有自然流转之美。全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显得自然而清新。
此诗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至太平兴国(976—984)初,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向故人郑起倾诉“别离心绪”是全诗的主旨。
应为四陂好,金钱罄一餐。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
无计回船下,空愁避酒难。主人情烂熳,持荅翠琅玕。
易生画手妙,幻出猿与獐。双猿挂树枝,二獐回目光。
乌衣白面两臂长,雌雄相逐争跳梁。秋山果熟腹自饱,云蹬路绝人谁伤。
下临长啸颇自得,那愁解舞绯衣郎。二獐惊怪久眦睨,深羡两猿高据烟林藏。
猿狙喜怒不足说,獐鹿町畦宁无场。枝高地卑能有几,蚿蛇自可俱相忘。
富贵贫贱各有适,也恐万事谁能量。
絮飘绵糅。正六花罢舞,晴光初绣。冻解蛾融,雨收鸳润,暖被笑声烘就。
尽红情绿意,倩钗上、綵幡轻逗。春信浅,似才青燕尾,欲黄莺脰。
俛首。空感旧。暗省年时,有个人清秀。帕裹柑儿,衫笼松子,浅立黏鸡屏后。
别来情事改,恹恹也、浑如殢酒。剩倦影,与野塘山寺,早梅争瘦。
四十馀年仕阙廷,归来双鬓未全星。一身用舍关天下,千载风流尚典刑。
启事从来誇水鉴,移文曾不愧山灵。等閒颂德知何益,自有勋名照汗青。
谢公乐山水,不以官爵间。天机有所赋,世俗从尔讪。
上蹑巉岩峰,下弄清冷涧。吾生慕如此,敢避刺疏慢。
宁为途中龟,勿作蒿下鴳。
华表何年鹤更回,仙人楼倚郁蓝开。缤纷月里金支导,曾向溪桥半夜来。
羚羊峡束牂牁注,群峰阖辟如门户。雾蒸霞蔚庆云深,龙降虎伏师王踞。
相闻邃古轩辕翁,此地曾来开鼓铸。范成神鼎即登遐,留与空王作常住。
云顶老人手眼高,开辟恰当无佛处。一区金地万山中,丹梯锁断红尘路。
钟磬出林天籁空,松杉匝地秋声聚。磴转羊肠过九回,石横虹影凡三度。
芒鞋踏破岭头云,铁钵饶探石中乳。隔山隐隐有人声,举头乍与孤僧遇。
手携杖笠摘茶回,相呼相唤同归去。白犬林间不吠人,玄豹山中方泽雾。
三堂寂历四门开,百万人天拥调御。孤峰顶上铁浮屠,多宝庄严万德具。
七层六面面一灯,灯灯相映交回互。天花天乐下香台,设利流辉遍赡部。
夜来宝镜出匣光,高挂东山无影树。一时龙象斫额看,争向指中寻顾兔。
无端笑倒老瞿昙,直下金轮行七步。大家稽首大法王,不辨龙蛇与缁素。
归堂坐爱月孤明,板响钟鸣天又曙。起来却与老僧期,策杖前峰观瀑布。
水帘朝捲风雨生,石发晴梳鱼蛤露。坐久不知云出门,百衲惊寒毛发竖。
山穷水尽悄无人,侧耳如闻隔溪语。绝壁闻声不可寻,断崖欲度难飞渡。
攀藤直上最高峰,始会蒲团好安措。半閒云住半閒僧,品字柴头三橛芋。
山僧久拟谢尘绿,是处真堪送衰暮。自信贫儿免盗憎,薄福不消神鬼护。
但须半把茅盖头,誓不因人求解悟。归来举似阿阇黎,多谢山中好盐醋。
愿将骨董换空拳,拚与人张杂货铺。
纫兰不耐久,磨刃空伤手。树锻既不堪,犊鼻亦可丑。
丈夫悬弧志四方,焉能局蹐徒俯首。脂车秣马越太行,自信险阻无制肘。
我车脱幅,我马卒瘏。前有虺蛇,后有猛虎。将伯无助,困于林莽。
咄嗟歌白石,慷慨问青旻。孰知坎壈蓬蒿士,亦有当年稷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