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枋得此诗,抓住了杜鹃鸟啼声的这些特点来抒写自己的感情。其最成功之处在于用望帝的传说来抒发自己彻骨的思归之情,并把这种情绪描绘得缠绵往复,回肠荡气。
作者在二十八字的短短篇幅里,高度地集中题材。全诗紧紧围着一个人(作者自己)、一种物(杜鹃)、一件事(归)展开。仅从字面上来看,四句中有两句出现了作者自己,两句出现了杜鹃鸟,三句出现了“归”字。进一步研读,还发现其实四句都没有离开这人、物、事三者。这种反复吟唱的写法,类似民歌中的复沓,仿佛仍有“杜鹃催人归,我归,我归,我归……”的旋律不断萦绕耳际,律感强烈,引起共鸣。
全诗的结构也十分巧妙。诗的开篇先用杜鹃催归起兴,并连用“日日”二字,足见此鸟之殷勤多情,好像在说物有情而人无意。但接下来次句却说,我的归心如此急切,可惜无人知道,当然,杜鹃也是不理解我的。这样一来便使起兴鹃鸣反倒成了铺垫,从而把作者思归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三、四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使人与杜鹃之间形成直接联系,用人向物发问的方式表达作者对归期的盼望和对可能出现的永无归期的忧虑。
通观全诗,这种由物(劝归)到人(思归),再由人(问归)到物(预示归期),最后仍然归结到人(归期何时)的结构方式,在人、物、事三者之间构成循环不断的关系,极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缠绵不绝、难解难断的思想感情。
无从东阁复追陪,挂榻堂空渐染埃。天上箕星神已往,人间薤露曲深哀。
门僚思泽陈诗诔,村妪衔恩奠酒杯。一色白衣城野遍,伤心似吊武侯来。
行行水石间,曲径入东竺。轻风散朝岚,可以纵远目。
闲云堕粉白,古松凝黛绿。盘山云三盘,其势似未足。
众水无心流,屈曲同赴谷。远翠若有情,霏微落春服。
桃源异人间,霄汉上樵牧。僧徒疏礼数,野态侪麋鹿。
沙鸡啄斋堂,松鼠穿佛屋。一晌坐云山,三斗扑尘俗。
忽悟身世间,何曾有荣辱。悠悠天地宽,吾心自局促。
昨日山下人,闲愁几万斛。今日山中客,洒然脱羁束。
扈从归来宴玉楼,九天雨露沛高秋。勋藏盟府蒙新宠,酒入忠肝洗旧愁。
沙漠已平神略伟,乾坤再造圣功优。一时际会攀鳞翼,岂意微劳幸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