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龄十景 其七 萧台积雪

六出花飞尺许深,吹笙台榭尽琼林。长空鹤下巢难认,薄暮樵归路莫寻。

玉垒更添仙境胜,冰崖不受世尘侵。匏簧冷涩无遗韵,赢得琴留折竹音。

李昌祺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家。名祯,字昌祺、一字维卿,以字行世,号侨庵、白衣山人、运甓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官清厉刚正,救灾恤贫,官声甚好。且才华富赡,学识渊博,诗集有《运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灯新话》作《剪灯余话》。

  猜你喜欢
连天一水浸吴东,十幅帆飞二月风。好景采抛诗句里,
别愁驱入酒杯中。渔依岸柳采圆影,鸟傍岩花戏暖红。
不是桂枝终不得,自缘年少好从戎。
早岁相从能几时,淮阳花发正游嬉。
鸣弓矍相人如堵,席地沧浪柳作帷。
十载旧游真是梦,一时佳客尚存谁。
遥闻葬日车千两,清酒绵中寄一悲。

人面亦相映,龙山应独赏。却因清淡中,艳异尤堪尚。

靖节篱下吟,幽怀忽驰想。武林溪上游,芳容若迎望。

妙本自无二,佳名谁有两。辨事惟赖香,根蒂岂容妄。

翠箔垂云香喷雾。年少疏狂,载酒寻芳路。多少惜花春意绪。劝人金盏歌金缕。
桃李飘零风景暮。只有闲愁,不逐流年去。旧事而今谁共语。画楼空指行云处。

水国微茫境物閒,洪涛九派护禅关。帆樯下上淮连浙,楼殿高低寺裹山。

潮驾金鳌来海上,天留玉府在人间。凭阑落日芦风起,时有鱼龙听法还。

三子皆吾弟,阿章才更豪。
风流江左旧,句法杜陵高。
雅志在五马,壮心连六鳌。
时哉偶未与,日且醉金舠。
南有嘉鱼异,常趋四月期。
江天专伺至,烟网密争垂。
乍戏汀苹末,初循水荇湄。
竞摇轻舴艋,宽罩碧涟漪。
占浦搜深藻,空波出素髭。
数头馀赤质,二色类银姿。
货鬻斯为切,鲜腴敢暇知。
青钱邀价直,华屋市新奇。
珠沫缘条煦,霜鳞逐刃堕。
扣颅琼聚骨,剖腋锦分肌。
味佐芳菘惬,香参苦笋宜。
羹瓯融腻玉,脍助罥寒丝。
湘鱓非吾偶,河鲂孰与夷。
薦新奚尚鲔,稔毒即殊{左鱼右几}。
鲈讶休官易,鲭嫌醒酒迟。
自当频佐膳,所惜易过时。

五才坎德迥灵长,万里岷山始滥觞。流汉天回经滟滪,盘涡谷转下柴桑。

杨澜左蠡曾潭府,大壑归虚广莫乡。天遣阳侯分淼淼,帝咨神禹画茫茫。

岑青翠观鲛人馆,水碧金膏龙伯堂。景浴阳乌朝旭早,燄然阴火夜霞光。

烟寒星散三洲树,风致云飞百尺樯。鹤子凫雏喧澍雨,纹螺锦蚌映翔阳。

笼筒津鼓惊浮客,欸乃渔歌属赧郎。泗磬石钟锵岛屿,轻涟频彩媚沧浪。

投鞭堪笑苻坚策,静练难赓谢眺章。彩鹢退飞休借问,白鸥浩荡信徜徉。

久辞黄绶逐征篷,欲讯离居意万重。倚马近飞何处檄,烹鱼频是隔年封。

江湘屈指三千里,衰老低头四百峰。一读新诗一惆怅,鹤楼尊酒限相从。

晓星脉脉疑私语。荷塘露渍香如许。残月下庭梧。云痕澹欲无。

微波词漫托。宝镜开妆阁。妆罢自沉吟。隔帘环佩声。

原中多阴雨,惟留一室明。自宜居静者,谁得问先生。
深井泉香出,危沙药更荣。全家笑无辱,曾不见戈兵。

落花如海乱西东,绿水青山旧日同。无奈春光轻易晚,不知行路几时通。

竹深野鸟频呼雨,浪滚江豚正转风。苦欲留君休解缆,剪灯联榻话飘蓬。

玉阙朱楼万仞端,六龙辇道倚㠝岏。悬厓翠磴云中转,垒嶂红泉树杪看。

海色昽曈三观磴,秋声萧瑟五松寒。天门咫尺君应见,比似人间路更难。

闽粤古城东,千岩半梵宫。冒寒寻水石,尽日倚虚空。

钟鼓何须急?壶觞亦有终。翩翩北海寺,碑版翠无穷。

樱桃元旧本,根柢近西篱。
只为除枯干,翻令长嫩枝。
红娇殊鹤顶,甘美过蜂脾。
羞荐归宗庙,于今正及时。

钟石既相和,江海复无波。梁客簪裾盛,陈王文雅多。

修途参弱骀,乔木间轻萝。幸承滥吹末,击壤自为歌。

无私仍克己,克己又无私。一事兼修饰,终身在省思。

公清多敛怨,高亢易招危。更切循卑退,方应履坦夷。

浮萍潆曲小桥边,似荷钱,似花钿。秋艇宜人、一路棹添烟。

三径高情来访菊,无事尔,此身前。

新生野水碧涓涓,跃鱼渊,钓丝牵。疏柳依依、坡岸弄轻妍。

日落残霞分夜影,钟断处,塔铃传。

楼船谁不解时非,历数羞于逆虏归。天地诸臣真激壮,帝王无土失灵威。

诏馀槜李还思陆,史抱南山欲访韦。海日苍苍厓色故,松风吹露洒荷衣。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举书判拔萃,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师鲁虽用怀敏辟,而尤为经略使韩公所深知。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坐城水洛与边臣略异议,徙知晋州。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论议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师鲁娶张氏,某县君固。有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知名,前一岁卒。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丧其父,又丧其兄。有子四人,连丧其三。女一适人固,亦卒。而其身终以贬死。一子三岁,四女未嫁,家无余资,客其丧于南阳不能归。平生故人无远迩皆往赙之,然后妻子得以其柩归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先茔之次。

  余与师鲁兄弟交,尝铭其父之墓矣固,故不复次其世家焉钞。铭曰: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