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描绘了遭受蝗灾之年的农民生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同情。诗的语言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事雕琢,选择了富有典型事例来描绘而获得很好的效果。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开头两句总写荒村,点明原因。农村倍受旱灾和蝗灾之苦,年复一年,没有收成,因而农民破产,农村凋敝,村落十分荒凉冷落。一个“甚”字,写出了荒凉的程度。这是明代广大农村的缩影。
颔联详写一家农户。这家农户的生活,老翁为了还债,年纪老了,还得去做雇工。佣工所得,只够还欠债的,可是官府还要催缴赋税。老翁只好忍痛将自己的幼子卖掉,用卖儿卖女所得的钱去缴纳官府的赋税。从此老翁一家骨肉分离。可以预见老翁的境况将会更加恶劣。
颈联继续写老翁贫困的生活。墙壁坍坏,风如同从屋里出来一样,屋梁倒塌,月光直照床上。这两句写得很形象。这里虽然写的是一个农户,但他是千百个农户的代表。这两联对“甚荒凉',“苦旱蝗”作了具体形象的描绘。
尾联把“村落甚荒凉”的社会原因揭示出来了。地方官吏为了升官发财,不肯如实上报灾情,以减免一些租税。所以说“荒村”的直接造成者是地方官吏。
在诗人的笔下,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由于年年蝗灾,已经穷到无钱、无粮、无完屋的地步,荒凉由此可以想见,但地方官却因为担心影响了“政绩”,“不肯报灾荒”,直指官员的冷漠与自私。本诗揭露了官场上的黑暗与冷漠,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全诗语言精练、结构谨严、形象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人民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诗人作巡抚十八年之久。上任头几年(宣德五年至十年,即1430—1435年),适逢河南、山西旱灾蝗灾接连不断,他奉命视察灾情。据《明史》本传载:“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从此诗内容看,重在写灾年里农村的破产,大概作于宣德九年(1434)前后。
何处初寒好,初寒叠石溪。山斜改昏晓,路曲失东西。
拾栗走村稚,凿垣巢乳鸡。我来闲拥褐,曝背草檐低。
山骨移来带藓痕,层峦叠巘势飞翻。杏花坛里三春雨,疑是岩间一片云。
为园偏种閒花草,我欲移松无处栽。深山瑟瑟谁知汝,可惜凌云耸壑材。
天气年年只么新,官忙不似旧闲身。油车画舫西湖闹,可惜埋头典却春。
瑞钟萱树冠人间,应遣花王佐笑颜。朵袅孙枝成玖玉,色方舞彩总斓斑。
微风引馥调晨膳,轻雨凝珠列晓鬟。燕喜仍烦君记取,年年堆锦祝南山。
旧事重思各黯然,酒场诗社已成烟。归来自惜匆匆甚,回首风光十七年。
万寿宫前鹤发翁,箨冠千叶戴芙蓉。经行岩洞骑黄鹤,叱咤风霆起白龙。
世外弈秋谁复见,山中玉质记曾逢。秋深琪树连云碧,怅望丹霞第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