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文章思路
写大潮水。很有层次,是作者感觉中的层次:首先是,视觉由远渐近。先是“潮头一线”,起得平实,此其一。稍近,则“隐隐露白”,渐渐增加了形容:“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此其二。再近,则“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此其三。很明显,作者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语越来越密。到了第四层次,作者笔锋一转,从潮水转到“飓风逼之”。
写作特点
学习本文运用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以及描写观者的表现来烘托白洋潮的写作方法。掌握文中字词,熟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首先,文章从三个方面的效果来写飓风。先是观者退避,这是从行为效果上表现潮水。接着写到潮水使人“着面皆湿”,这是从观潮者的感觉效果上表现潮水。再后是观潮者“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从观潮者的心理效果上表现潮水。这样的潮水,已经是很惊人的了;文章在强度上,在手段上,已经做足了。但是,作家又留下了一笔:推想,在白洋山以外,还可能更为壮观。文章已经结束了,而读者的想象却没有结束。这就叫做回味,留下余音。
文章层次
一 介绍看潮的故事
二 介绍看潮的原因
三 介绍看潮的经过
四 提出对白洋潮的疑问
结尾
⒈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⒉白洋潮中作者多次从观潮者的角度来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样写的作用是从侧面衬托出白洋潮的声势和力量,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行。
3.本文与周密的《观潮》都是写浙江之潮,他们在写作内容方面有何不同?
本文只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海塘观潮全过程,但是并没有对“海军演习”和“吴儿弄潮”进行描写。
若为吾歌,吾复为君,轩乎舞之。怅天涯香草,魂销欲别,江南红豆,泪裹相思。
残叶西风,征鸿故国,神武之冠我亦辞。皆往耳,肯佳人远道,梦想袿徽。
才华雪艳烟霏。算世上无多天上稀。总狂余故态,嵚崎历落,情钟我辈,轮囷离奇。
入手扁舟,称心虾菜。但说招携色已飞。游倦矣,却铜签夜漏,响彻璇题。
佟郎居上京,阅人如风花。拈笔写其似,千岁留英华。
迩来七十年,将相纷在目。来者有如此,往者那可续。
昔我初北游,面白鬓如鸦。点染烦粉墨,华星映丹霞。
今如雪中松,苦硬杂苍白。却视当年容,邈如不相识。
不识当如何?临风且长歌。黄云接河汉,白雪漫陂陀。
乞身愿归老,吴蜀山总好。赠君千黛螺,翠色秋可扫。
碧竹青萝院宇,黄鸡白酒盘飧。有客聊除花径,无人自掩蓬门。
雨酿轻寒,风催小霁,一庭夜合开齐。琐窗梦醒,恰恰乳莺啼。
最是乌衣无赖,晶帘畔、污遍芹泥。情何限、玉笙吹罢,独倚画阑西。
天涯。归信杳,裙腰芳草,绿满长堤。对蕉书半展,如见封题。
向晚新萤飞度,穿珠箔、欲上还低。翻输与、锦鸳狎水,双宿又双栖。
转轮在水稻在屋,糠秕如尘米如玉,谁其为之机与轴。
坎臼在地杵在水,横贯轮心轻运瀑,以溪之水代人足。
列杵五六杵齿齿,一杵入臼一杵起。圜轮迫杵水迫轮,急急晨昏舂不止。
溪女鬓插山花红,列坐臼旁如课功。从容揎袖簸扬毕,劳逸不与吾乡同。
我来如听一部之水乐,轮音为商杵音角。
细数平交真尔尔,我记汪子与倪子。倪子恢奇磊落人,驱毫使墨如烟雨。
万卷读破龙威篇,廿年久贵长安纸,晚交汪子章江上,珠光剑气䁥相向。
我宰山县苦低眉,君临溪阁时微叹。三日两日走尺书,赖手清篇情肮脏。
契阔经年限南北,不见故人好颜色。前秋我始渡江归,一读除书屐齿折。
岂因王贡侈弹冠,祇爱枚贾车连辙。大液池头清似玉,圣人宏网收鸿鹄。
耐饥且索东方米,时清肯费景文烛。昌黎好在续长编,未要柳州书屡促。
忽忽怀今转念昔,天寒雪大酸风急。睛鹤久看沙苑飞,顾曲亭荒新燕入。
何不早贵十年前,见君并辔传呼曰。短章写就特寄君,知君执卷挑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