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行旅诗。
“风落日草班班,云薄秋空鸟独还。”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西风”两字,既点明此时太行的季节,又突出作者身临太行山的感受。劲扫落叶的秋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诗人登临眺望,只见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天空,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够凄清的。萧索凄清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环境氛围。在这里,归鸟的描写颇有画龙点晴的妙用,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更是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前面令人思归的气氛正相呼应。这两句寓情于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作者自述生平。诗人自二十五岁入宦途起,先后出使湖广,招抚川贵,巡按江西,三十三岁时巡抚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今自己已经鬓发花白;长年累月地远旅他乡、奔波道路,写此诗时在山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岁月之久,距离之远,心中愁绪不断。然而,“忧国忘家。计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谦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诗人立马太行,雄视千里的英雄形象,感受到了他两鬃霜华却壮心不已,辗转千里却生命不衰的烈士情怀。
此诗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西风落日的深秋,诗人孤身跋涉太行途中的心情。触景兴怀,孤鸟知还,顾盼自身,感从中来,不直写思想感情,也不刻意求工,而粗笔勾画,力求意态自然。它在写法上也颇具一格,看似景与情分写,其实一体连贯,承转自然,形成先抑后扬的感情波澜,读来别有一番顿挫之致。
望望崆峒倚赤霄,广成何日一相邀。凤台月出谁同醉,独爱秦声听玉箫。
窄窄纤袿,恰俺映、兰襟深处。还惹得、丝丝香细,绣檀微炷。
粉叶薄沾金凤翼,红椒对吐银莺味。认一痕、珠络领巾斜,春心露。
衬背衱,侵腰素,欣熨贴,都如许。望红廧,一抹闲情能赋。
香汗暖蒸重锦角,玉酥隐起纤罗缕。问檀郎、可解护温黁。
痴情诉。
篙师疾叫如冤鬼,声彻江心石也穿。急雨一篷挥汗罢,恶滩犹说在前川。
寒风吹疏林,霜叶堕鸣雨。怀思倦遥夜,清梦了无与。
揽衣起徘徊,人静月在户。孤鸿亦念群,哀哀叫云渚。
来者方云至,往者不可阻。孰司橐籥机,一气转寒暑。
天运无始终,人世有今古。康节不复生,何人解斯语。
归径迷何许?时逢老树根。霜林萤火出,露草候虫喧。
半偈曾留意,残钟早闭门。香厨见烟起,回首只无言。
羁旅不自怡,坐阅芳岁晚。江湖有莫逆,梅花还到眼。
平生相慰藉,风期无近远。今夕共短檠,与子兴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