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注释
淮(huái)上:扬州。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赏析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词语同音字(扬、杨)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和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末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缺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这首诗的深长韵味钧蕴含在这朴质的不结之结中。由于前面已经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的物象情景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更显示出分手握别的黯然神伤,天各一方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在这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不言中得到充分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出,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猜你喜欢
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黄莺弄渐变,翠林花落馀。
瀑流还响谷,猿啼自应虚。早荷向心卷,长杨就影舒。
此时欢不极,调轸坐相於。
行客送行客,况又值新秋。莼乡此去万里,先我上扁舟。三载乌奴聚首,异县乡情对语,乘月几登楼。去去远蜀口,日日望吴头。
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半生萍梗江汉,别恨最绸缪。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雁序际天游。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
人间何处难忘酒。六花投隙琼瑶透。火满地炉红。萧萧屋角风。
飘_飞絮乱。浩荡银涛卷。一盏此时干。清吟可那寒。
践形治性,践迹治情。
贤人践迹。圣人践形。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邯郸枕里了功名,安乐窝中适性情。瘦石烟霞无尽藏,小山鸡犬亦长生。

云间彩凤衔金简,花底青鸾度玉笙。我是橘中同奕者,定骑龙尾共瑶京。

孤月高高照朔荒,戍楼吹笛满天霜。三秋杨柳飘零尽,此夜征夫总断肠。

九皋阻且深,洁白有佳鸟。中宵忽长鸣,清响彻四表。

开轩一听之,众理悉明了。蚌蛤藏洪渊,秀气浮浩溔。

良璞在昆冈,清辉散岩㟽。雅兴与兹同,至德潜且皎。

温温圣者孙,大道思远绍。友鹤名华轩,存诚绝外扰。

水积成川流,水壅盛颠杪。功深效岂彻,响大声不小。

惭非风雅才,作诗心自剽。

索笑追欢意不穷,风流日日事重重。人间花草真堪爱,遇著春风尽向东。

中岁思远游,遐心在参诣。垂老迟出门,致远常恐泥。

翘首匡君庐,高深薄云际。客从山中来,为我说幽邃。

曰有古栖贤,珠林盛丛桂。玉渊澄素波,金井涵芳砌。

三峡泻奔雷,大声警聋蔽。上接紫霄峰,下瞰湖天势。

净成人境幽,松竹环苍翠。师王去不归,天龙森拥卫。

堂构仰象贤,箕裘须善继。我公道眼高,頫仰无一切。

十载主丹霞,心力穷微细。苦节挽颓纲,清操起流弊。

古道不可今,浩然拂衣袂。大笑行出门,孤风振南裔。

华亭归兴赊,江波共摇曳。取道入匡云,故山寻夙契。

旧业未荒芜,埙篪事耕蓺。我本住山人,出家须出世。

生平云水心,欲往还濡滞。去冬觐法筵,名山度残岁。

春风返旧林,百忧集如猬。暂别去还来,法堂己虚位。

绕径菊花黄,抚景商飙厉。怀人秋正深,望远庭阴翳。

大地鲜知音,登堂想真谛。顽哉跃冶金,寻思旧炉韛。

愿得半把茅,老来成活计。上与紫霄邻,近接栖贤寺。

长从郢匠游,运斤时斲鼻。大道无异同,焉知洞与济。

寄声高卧人,容我榻边睡。起来看远空,千峰互阴霁。

山色与溪声,句句无生偈。明年买草鞋,春江鼓兰枻。

寻师入宝山,化城非久憩。

圆音疏节出空山,早晚重门未易关。萝月松风留不住,却随流水到人间。

故人前身丁令威,去家多年今复归。江山如旧城郭在,宗族易世邻人非。

弟妇从来未识面,升堂叙礼还相见。呼集诸孤伯父前,举觞逐一殷勤劝。

为言夫主去从军,五载音书绝不闻。人生有死亦何恨,最苦军籍名犹存。

丁男未大要补役,往往移文催不息。纪录申鸣续有条,案吏无钱行未得。

期功强近希谁助,叔在旁州守坟墓。今年两度寄声来,又作长淮幕官去。

零丁薄命止一躯,况乃累岁多艰虞。残喘虽存食指众,自度何以全诸孤。

故人低头听说罢,不觉吞声泪盈把。我今自是羁旅人,有策安能救孤寡。

岚光晓气雨氤氲,石磴千盘湿藓纹。人步鸟声中半晌,路从树影里歧分。

荒园久废生春草,峭壁微凹补白云。笑煞山灵迎送苦,朝朝车马自成群。

山苍苍,水泱泱,湖天一钓青茫茫。云是范蠡扁舟之归路,湖田绿雨,两岸浸垂杨。

千丝万丝蘸波面,年年逝水随流光。老渔醉不醒,醒起满船霜。

霜风叫寒鹰,一字横吴江。沼吴人去鸥拍拍,天澹云闲几狂客。

狂客大笑何为乎,夫差一醉亡其国。又复感慨贤豪闲,范蠡归来欲谋食。

彼诚不必登西山而采蕨薇,亦奚不先严陵而坐磐石。

噫嘻乎,千金或可谋,幼子亦可惜。积财不散天厌之,山亦欲崩海亦溢。

我歌蠡湖行,声与秋云翔。秋云无定忽变灭,水底分明见湖月。

浙东歌舞望旌麾,远泛樵风羽綄飞。论撰内通仙殿籍,拜兴初别夕郎闱。

老人日俟刘公至,狂客今无贺监归。闻有新诗频寄我,莫嗟梅雨裛朝衣。

空门临水曲,兀坐亦如如。览秀情何极,凭高兴不虚。

云烟随兔颖,缃素起龙鱼。忽悟禅宗旨,清朝懒曳裾。

云间长抱石,鸥梦浅依沙。山静能容客,潮流直到家。

苟全徙倚便,小隐困穷加。不识春风面,何人问落花。

数篇骚雅名虽远,三拜逢迎礼过差。补得唇来身巳老,灌园何苦更咨嗟。

春光骀荡日迟迟,杜宇声声叫柘枝。若为残红伤往事,故于嫩绿起幽思。

寻芳游子空回首,拾翠佳人恨后期。安得东君长作主,杏园买醉不伤离。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