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秀郎,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
“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而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两句是诗人的视觉感受。首句是仰望天空。次句写俯察,一俯一仰,景象清新。“凉月如眉”,“山色镜中”,都是比喻一明喻山色之形,一暗喻溪水明净。挂字比拟,看字更点明人在景色之中。闪光水色有了人的活动,则更显得灵动,跟显生机,使兰溪有胜似仙境之感。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鸟声春渐长,烟雨春薄暮。风光不长妍,如客暂时寓。
芸芸物争时,天地有常度。我行睹大河,黄流日东骛。
喟然欲乘桴,莽不见洲渚。张侯但饮酒,无用恨羁旅。
十年富贵子,今作一丘土。
猊火初红,抱绿绮、夜堂三弄。渐秋老、亭皋木落,晚云流冻。
紫稗霜田翔寡鹄,碧梧凉叶栖雏凤。似兰娘、峡里听流泉,当时梦。
几曾是,商陵痛。何须作,雍门恸。但前轩月下,手挥目送。
三尺冰弦看似雪,有新声、迸入鸳鸯综。恰七条、总似一条丝,丝丝动。
汀鸟迎帆,峡城隐树,苍凉不尽斜照。被箧关河,妻孥薪米,回首辗然一笑。
谁信红尘外,有天海、迷茫壶峤。自今脱屣青山,枕霞餐石都好。
偕隐招依也愿,堪未了俗愁、如缕萦抱。洞户云扃,桃花瀑远,不信使君寻到。
仙径回梁接,定落叶、猿童先扫。莫占前溪,他时留我垂钓。
紞如津鼓歇,舣舟泊村岸。野犬声渐微,荒鸡夜过半。
霜华压篷背,冷露汀草漫。居人方梦酣,行子已戒旦。
晓风袱被寒,戢戢听解缆。其时月未堕,斗柄光犹烂。
菰芦响萧瑟,秋虫续发断。时危互戒惧,夷险路难判。
篙师贪程发,吾心忧丧乱。扬舲过浦溆,渐见东方灿。
晨光暧熹微,晞发宿雾散。谁念去乡国,吁嗟违亲串。
眷言同怀人,云中君不见。
郁葱佳气散无踪,宫外行人认九重。一曲歌残羽衣舞,五更妆罢景阳钟。
云间有阙摧双凤,天外无车驾六龙。欲访当时泛舟处,满池风雨脱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