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荆溪白石出”主要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天寒红叶稀”主要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主要写初冬时节山中全貌。本应是萧瑟枯寂的冬季,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小溪、白石、鲜艳的红叶、山间小路、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没有一丝一毫的萧瑟枯寂。全诗意境空蒙,如梦如幻,写法从一般见特殊,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诗风清新明快。
九霞觞翻湿云幄,群仙戟指嫌轻薄。海棠枝上管春晴,醉魂未醒来层城。
风姨妒吹银烛灭,明月飞来更奇绝。急须巢饮添烛光,今日绮霞明日雪。
濯锦江头识放翁,翁令对花群玉丛。试浇以酒添花晕,是酒是花若试问。
山水东鄞本自佳,使星临照愈光华。甘棠美荫踰千里,画角仁声度万家。
正喜泉香浮竹叶,更看杯影浸梅花。最闻便有芝封到,莫惜连宵晕脸霞。
黛髻螺鬟耸晚凉,层巅暑退似经霜。金梯近倚丹霞影,玉洞长含紫雾香。
解夏林僧归寺早,趁晴樵叟入山忙。松巢拟结高高顶,静阅人间海与桑。
先生下堂来,伛偻答我拜。白日当户庭,春光浩无外。
十年华省叹淹留,一诏惊从万里游。拥节遥过荒徼地,传经犹是古梁州。
天连越巂蛮烟晓,沼泛昆明汉水秋。莫问旧曹朋好在,山公谁复似风流。
野老庄南天气暖,一枝常是占先春。夜来雪里东风急,时有清香暗袭人。
故人归报朔方兵,已下山东七十城。日月未教乌兔死,风云方使虎龙争。
入关谩尔窥周鼎,背水今谁立汉旌。北望中原五千里,黄河之水几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