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首句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文雅关西族,衣冠赵北都。有声真汉相,无颣胜隋珠。
当轴龙为友,临池凤不孤。九天颣内殿,百辟看晨趋。
诫满澄欹器,成功别大垆。馀芳在公论,积庆是神扶。
步武离台席,徊翔集帝梧。铨材秉秦镜,典乐去齐竽。
潇洒风尘外,逢迎诗酒徒。唯应待华诰,更食万钱厨。
工夫全在放时收,鹞过新罗路太悠。
世网爱河千渤泡,人寰苦海一浮洲。
要知坐卧并行住,只在春冬与夏秋。
昨日亭前柏树子,分明说法听闻不。
将军辟辕门,耿介当风立。诸将欲言事,逡巡不敢入。
剑气射云天,鼓声振原隰。黄尘塞路起,走马追兵急。
弯弓从此去,飞箭如雨集。截围一百里,斩首五千级。
代马流血死,胡人抱鞍泣。古来养甲兵,有事常讨袭。
乘我庙堂运,坐使干戈戢。献凯归京师,军容何翕习。
饭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
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
借君片石意何如,置向庭中慰索居。
每就玉山倾一酌,兴来如对醉尚书。

十年夫殁扃书簏,岁岁曝书抱书哭。缥缃破裂方锦纹,玉轴牙签断湘竹。

孀妇义不卖藏书,况有孤雏是遗腹。四壁涂鸦嗔不止,十日索墨五日纸。

学俸无钱愧塾师,线脚针头劳十指。镫昏焰短空房黑,儿读无多母长织。

败叶走地风沙沙,检点儿眠听晓鸦。

滁之水,入江流,江潮日复来滁州。相思若潮水,来往何时休。

空相思,亦何益。欲慰相思情,不如崇令德。掘地见泉水,随处无弗得。

何必驱驰为,千里远相即。君不见尧羹与舜墙,又不见孔与蹠,对面不相识。

逆旅主人多慇勤,出门转盼成路人。

西源好,还向观庭西。扌弃晚菊明方丈外,傍寒梅放六花飞。三鹤会同时。
清净宇,处一贵无为。戴月夜中仍是别,衔香原上不须迷。于此振衣归。
小退铃斋复此亭,自公喜色更津津。
再纡皇眷分忧寄,坐镇江城与物春。
长日雍容少公事,共谁谈笑作诗人。
撚髭惯厕分题客,元亮柴车已命巾。

小山盘折翠㟏岈,松桧阴阴辇道斜。草长兰亭迷曲水,雨深桃洞自飘花。

紫云依旧围黄屋,青鸟还应识翠华。知是史臣焚草地,文光隐隐结红霞。

窗中采莲舟,落日菱歌起。坐见浣沙人,红颜照秋水。

物产由来百粤殊,柔条婀娜亦军需。东南竹箭曾无价,不数当年董泽蒲。

华堂不料着野客,菲屦底同章甫冠。
鸥外翠光清醉眼,尊前爽气动危栏。
霜沉紫荇玉奁阔,风脱丹林烟髻寒。
百榼香醪消万斛,酒中跌宕赖君宽。

山头青壁险如悬,山下松风飐石泉。见说仙翁携布被,几回来伴老龙眠。

湖海觅佳士,氛埃叹销沉。独有遗世踪,不异古与今。

上人莅名刹,素声著丛林。㔻生无滞古,逸气凌孤岑。

兹焉远相过,清风洒烦襟。方欣共徜徉,歘然起遐心。

岁月易云晏,新阳复来寻。去去何当还,愿贻金玉音。

毋令积遥思,江山烟雾深。

此去何可极,中心忽伤悲。乱山插沧海,千叠壮且奇。

信哉神仙宅,而养云雾姿。雕锼鬼斧觖,刮濯龙湫移。

坎窞森立剑,槎枒割灵旗。微涵赤岸水,暗产琼田芝。

老生今安在,方士不我欺。经过燕齐靡,出没楚汉危。

挟山作书镇,分海为砚池。残花锦石烂,淡墨珠岩披。

东溟地涵蓄,北极天斡维。玉舄投已远,桑田变难期。

誓追凌波步,行折拂日枝。羽丘杳如梦,玄圃深更疑。

岂无抱朴子,去我乃若遗。空馀炼药鼎,尚有樵人知。

细雨苍苔锁碧烟。丝丝初洗惜花天。愁心滴碎晚风前。

堤柳嫩芽难系恨,江梅春信早相怜。凭栏閒对影廉纤。

瀛台居北界,觌面是重城。老龙蹲踞不动,潭影净无尘。此地高阳胜处,天付仙翁为主,那肯借闲人。暂挂西堂锡,仍同旦过宾。
六年里,五迁舍,得此邻。儒馆豆笾于粲,弦诵有遗音。甚喜黄冠为侣,更得青衿来伴,应不叹飘零。夜宿东华榻,朝餐泮水芹。

初冬可读书,披帷对月影。困穷亦何常,天意默示警。

所期在远大,忘此清夜永。经义纂孟荀,如汲得修绠。

摛辞芟缪悠,百家足驰骋。蕴辉珠处渊,含英金在矿。

世人竞目睫,欲语还如哽。但求寡悔尤,焉用名炳炳。

三足金乌已敛形,且看兔魄一痕生。嫦娥不是梳妆手,终夜娥眉画不成。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