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借景叙情,以烟霞泉石的真淳古淡,反衬出尘世的污浊纷攘,寄托了词人蓄之已久的“尘泥免相浣,梦寐见清颍”的思想情趣。全词语句清新自然,诗意又古朴雅致。全篇自然倾泻,真情实感流露笔端。
上阙起首“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首先摄入其笔的,是“滩声”之壮,“云林”之静。词人先以滩声之笔,点出了洛阳龙门的特有景色,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荡”字为传神之笔,写出了水急声喧的非凡景象。“静云林”也写出了秋日风和、云止林静的特有画面。词人写景,用笔甚简,以短短的二句,包容龙门山水之胜,一动一静,有声有色,相映成趣,其间融进了词人对祖国河山的由衷热爱。下面笔锋陡转,以“回头”一语领起,将远在北面的古都洛阳的“尘土一何深”重重提出,恰与此地明洁的云林景色形成鲜明的对照。对照的不单一是自然景色,还有关于仕与隐,争竞与安恬,以及对其间苦与乐的观感、评价,都隐寓于中,表达了词人厌弃利名追逐、世俗扰攘的情操。继而,词人又紧扣人事,连用两个典故,来比况其挚友李长源情怀高朗,卓而不群。以以前风景之趣喻人生处世之道,由景道情,极其自然。词人借古人之事对挚友激励,劝勉,宽慰,语意委婉,真情可见。“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二句似承转,由不计较世俗议论得失,转到徜徉山水、怡然自得的心理情态。既写出词人自己的志趣与认识,又用以进劝友人。
上阙由景物推向人事,又从人事兜回景物,终于二者融会于青山一笑之间,转折开合,严谨自然。下阙,自然地转入龙门登览的情状抒写。
龙门胜景,美不胜收。在短小的词篇里,若具体称述,难免顾此失彼。故而,词人于下阙中以一问句发端,运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典故,总说龙门景色的丰富多彩,既补充了词人笔下的画面,回应了上阙首二句,又使词意含蓄蕴藉,耐人回味。如此风光,梦中亦所向往。词人此次与李长源是专程游龙门,用“留眼”字亦表出此处景物极吸引人,大可留连赏览。正由于有上文对龙门景色的渲染作铺垫,所以,下文的抒情自然流出。词人声称要在此酣饮长歌,唤取山花山鸟相伴,欣赏天籁之音,在飞瀑流泉、鸟鸣花放的优美环境中陶冶性情,并感染对方,使其同自己一样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这里一方面表现出词人对和平、安定、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污浊的黑暗现实的否定,同时,也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思想感情在其身上的体现。末二句写龙门山上泉声泠泠,清美动听,直用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成句,承接自然。
该词在艺术上的特点有三:
其一,巧用对比,笔势连转,利用画面和意绪的多重变换与剪接造成了令人惊艳的效果。写奇景,出奇笔,成奇趣,这也是遗山词的一个重要审美追求。
其二,词境恢宏阔大又自然清新,上阕写龙门山水动人心魄,下阕写山花山鸟又摇曳生姿,雄健中不乏深婉。
其三,多用典故成句但化用无痕,古朴雅致又不失晓畅直白。上阕连用三典,下阕后半直接拈来杜甫诗“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以及左思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用典的密度和力度不逊辛弃疾,但却丝毫不见板滞与晦涩,与词境融合圆美,语如己出。
明月照行路,青松起悲风。凉秋饶霜露,草木行已空。
顾影不自得,起行荒寂中。道逢双石阙,知为古幽宫。
古人不可见,丰碑自穹窿。上题生前爵,下表没世功。
辛勤名世图,岁久已尘蒙。剔藓三过读,漫灭不可终。
人生本柔脆,所恃身后公。金石且复尔,浮云安足崇。
院翁有高弟,实惟君与洪。洪名尚逊君,君实诗坛雄。
雄才遭落拓,旅次永安中。永安题旅舍,旅舍名应崇。
何物贾竖人,非愚即曚聋。反讶涂抹污,用力苦磨砻。
磨去旧痕迹,几与韩碑同。遂使邑人士,欲闻亦无从。
无从非士陋,缘君遭际穷。穷则文亦晦,岂复论拙工。
脱如青云上,应有碧纱笼。
向南塘、风吹鱼浪,曲尘不染深碧。西泠短艇红桥曲。
隔浦斜阳渔笛。潭影织。见罗袖、轻笼素腕全无力。
倚舷欲摘。似半折瑶簪,淡黄嫩紫,入手腻无迹。
疏蘋外,记得去年游剧。汀烟满目狼藉。曾教越女分千缕,归路月华初白。
灯照席。费几许、春纤调送香羹出。而今慢忆。叹枫冷江乡,秋风起后,未返倦游客。
汴宫流水咽。剩秋花,无人更与攀折。幽情自萦结。
只繁霜吊雁,暗香藏蝶。轻怜重别。泪娟娟,罗衣皱褶。
恨清尊易竭,关山一去,仇烟万叠。
凄绝。微根地弱,残梦天寒,恁时消歇。人间一霎。生共死,为谁说。
待看花人问,孤芳寻断,正是销魂时节。替西风、补入图中,伴他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