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旋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瑟缩的老树高高地枝头留着残叶,耐寒的细细藤萝结着紫色的花。

水边平坦的沙滩上,时时都有停留歇息的大雁;莽苍辽阔的原野,已经聚集着暗归的乌鸦。

寄居他乡,孤寂的清秋眼看过尽,在漫步行进中歌吟的时候,太阳又已西斜。

战争的风云,正迅疾席卷大地,漂泊的人们,不必苦苦地思念故家。

注释

寒藤:深秋开花的蔓生植物。

泊雁:停留歇息的雁。鸿雁是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鸟,秋天由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避寒,春天再由南方飞回北方。

野迥(jiǒng),无边的原野。迥,遥远,引申为辽阔。

攒(cuán):聚集,集中。

旅食:寄居外乡谋生。

行吟:在漫步行进中歌吟。

干戈:盾和戈,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用来指战争

飘忽:浮动,指战争正在进行。

赏析

  这首诗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北国清峻的秋景,同时抒发了诗人迫于战乱,漂泊异乡感慨。末句“不用苦思家”一语,以否定语来表示肯定之意,收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写感叹。时为深秋,山中古老的树木,黄叶已飘落殆尽,只有高高的梢头尚有残留,在秋风中瑟瑟作响。有些细瘦的藤萝缠绕在古树上,在寒风中开着小花,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水边的沙岸是那么平坦,不时有北来的大雁在上面栖息,集聚力量,准备南飞。寒鸦也从广阔的原野上披着夕阳之色飞归山中,聚集在古树上,叫声深沉而悲凄。老树、寒藤、平沙、泊雁、旷野、攒鸦构成了一幅北国的秋景图,给人一种草木零落的悲秋之感。诗人选择这些景物作为描写的对象,是因为避难山中的他此时的审美心理最能与这些容易引起悲感的物象融合,悲秋之物和悲伤之怀一碰撞,便形成了这些特定的意象,构成了带有悲凄色彩的图景。当时,诗人刚从老家迁居三乡,用这“旅食”两个字概括其生活遭遇很恰当。“秋看尽”是对前四句描写的点破,直说写诗的时间是秋将尽、冬将来的九、十月之交,正与诗人避兵女几山的行踪吻合。“日又斜”不仅仅是为了点明时间,太阳落山时分,更重要的是一个“又”字,表明诗人在此战乱时起、人生多难之时,在山中度日如年,无可奈何,只好一个人行吟山间,送走了一个黄昏又一个黄昏

  诗人孤独的身影、艰难的步履,听到了那悲怆的吟唱、深沉的叹息。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干戈正飘忽”造成的。这句诗概括了当时蒙古兵屡屡进逼、战火连年不断的局势,也指当年蒙古兵和西夏兵联合攻下潼关,侵入汝、嵩地区,直逼汴京的突发事件。正因为这样,诗人在离开老家迁居河南三乡镇,又临时避兵女几山。家乡沦陷,关山千里,干戈时起,战乱不息,诗人此时是国破家危,有家难回,因此也就“不用苦思家”了。而究其实,诗人此时的心情正是苦苦思念家乡,不然还说什么“不用”,这是用否定的语气表明肯定的意思,收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该诗抒发的是诗人迫于战乱,漂泊异乡感慨,表现的是诗人羁旅生活的悲情愁绪。该诗在艺术上的巧妙之处,是没有直接地说愁道悲,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的。一是景寓情。首联:“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笔法一粗一细,景物一大一小,但无论粗细大小,都景中有情,隐约可见。这里的高树老衰,残叶萧瑟;藤萝蔓伸,细花微结,无不是秋天的景物,构成一个萧瑟凄清、使人情郁心沉、愁绪顿生的境界,而这些景物中正寄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二是情生景。次联:“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一写泊雁,一写攒鸦,二者俱是诗人眼中之景,是诗人思念故园渴望安定的情感的外化,是经过诗人主观情感过滤择选的景。“雁”可“泊”,“鸦”能“攒”,而诗人却如无家“雁”,失群“鸦”,四处飘零,无家可归,一种人不如鸟的情感油然而生。泊雁、攒鸦两种景物,就是诗人这种情感映射的结晶。三是景情谐。该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老树残叶,寒藤细花,平沙泊雁,旷野攒鸦这些凄清萧瑟的景与诗人由遭逢战乱,漂泊无依的生活所产生的那种凄苦暗淡、欲求依傍的情愫是十分相谐的。如果说景是“形”,情是“神”的话,那么这首诗就是形神兼备,情与景妙合无垠的了。更何况,该诗首联的景与三联的情相合,次联的景又与尾联的情互映,在景和情的融合上,也达到了细意熨帖、针迹天成的境地。

创作背景

  金宣宗贞祐四年(公元1216),诗人为避兵燹而移居河南三乡镇(今河南宜阳西),随后便出游洛阳。恰逢蒙古兵攻破潼关,侵入河南,先向东进军至阌乡,又由嵩山小路至汝州掳掠。诗人因而辗转漂泊,于秋末在客途中写下这首诗作。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猜你喜欢
明府之官官舍春,春风辞我两三人。
可怜江县闲无事,手板支颐独咏贫。

土牛门外打春鞭,綵凤堂前庆寿笺。西母东公俱得岁,古稀今有见双全。

群仙别演长生籍,大历重开甲子年。更值圜坛鸡赦出,两封花诰一般鲜。

午寝忘讥刺,閒居杜送迎。雨泥双燕下,烟垄一犁耕。

座入山光迥,门连野色平。吟馀仍兀坐,谁与战楸枰。

有人颇似长沙傅,得官亦望长沙去。去时好赋楚江谣,还使风骚满江路。

便须酌酒吊三闾,正是忠魂冤愤处。县令如今未去时,兰亭故事犹可为。

莫惜千筒万筒往,诸君方壮我已疲。登科学究文章豪,数奇老将诗能高。

长沙县令号才吏,方将睥睨谢与曹。凉风即是八九月,红萸黄菊花将发。

正是诗家得意时,莫学古人悲莫节。东南美者有吴姬,红襦绣袂无所施。

把酒一卮轻皓腕,得诗一句胜蛾眉。山夫野叟只如此,诸君达者应相嗤。

有酒且慢饮,有歌且慢讴。共君说怀抱,未语先搔头。

良久欲说说不得,胸中有物如山丘。君不闻东家女子花见羞,十六未嫁便悲忧。

墙头楼上到日晚,马骤车奔如水流。西家亦有闺中女,月璧龙珠求未许。

有心自比蟠桃花,无言窃笑阳台雨。谢鲲便是妾家邻,败唇折齿犹相语。

何况五陵轻侠儿,抛金掷玉教人非。一夫奔处千夫驰,不论荣辱与刺讥。

膻中之蚁醯中鸡,攫金逐兽两眼迷。主人下马客已齐,拜起俯仰容正卑。

有如六月卖蒲葵,唯恐不售霜风凄。言至于此良可悲,所以慷慨见于诗。

谁能起舞谁能歌,瓮中有物如秋波。古来多少无奈何,要须一醉都销磨。

茫茫人间歧路多,不如海水通天河。

明哲昔御世,虚心礼贤臣。
令名昭简策,千秋播清芬。
贤王启大藩,懿德贞且纯。
英姿迈前烈,高志企古人。
圣学自得师,旷代莫与邻。
睿谟粲可述,善政难具陈。
况复抱雄才,著作妙入神。
下笔百川涌,润泽义与仁。
陋儒亦何幸,趋召奉丝纶。
恩言宠赐褒,猥谓堪致君。
仰惟文献国,济济申白宾。
图治超太古,馀光能见分。
欢歌拟雅颂,烜赫继丘坟。

星骑翩翩鹤诏来,旋闻欢语沸春雷。
天闲未减真龙种,沧海还空老蚌胎。
拂纸半毫未意劲,摩云双翅待风开。
寄言商颍辟荣客,好致吾君放道回。

若耶溪水积长汀,中有荷花出藻萍。叶底娇歌莲女乱,晚涞眉黛远山横。

红衣倒护双栖鸟,绿濲时波一片冰。结社此中应绝胜,欲从何处觅兰亭。

老来弓剑喜离身,说着沙场更怆神。
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水浅蓬莱又几霜,黍离宫殿忆前王。可怜梦里槐安国,傀儡衣冠易散场。

天地消兵气,江湖陨客星。群英同日起,一叶向秋零。

伏胜终秦士,杨雄老汉庭。尚思风雨夜,纵酒共忘形。

江海处卑下,百川皆赴之。山木郁萧森,上竦无繁枝。

王侯称孤寡,惟恐婴菑危。谨虚受众益,天道盈必亏。

周公下白屋,吐哺情孜孜。孙子相强楚,禄丰心愈卑。

奈何闾阎子,往往多矜持。

我有一寸绠,能汲万古泉。无人同此意,閒看水中天。

烟雨楼台惭晦冥,锦江澄碧浪花平。
卞和未雪荆山耻,庄舄空伤越国情。
天际寂寥无雁下,云端依约有僧行。
登高欲继离骚咏,魂断愁深写不成。
草屦穿篱过,衣湿槿花露。
千里浙东人,今踏江南路。
晓程犹带夜,众星照高树。
家中犹未醒,梦我青云去。
石门深锁气何雄,那得群仙採药踪。
列嶂时时看过鸟,悬崖历历长游龙。
一书未学嵇中散,十日聊陪邴曼容。
拟向锦屏题姓字,箫台端的是元功。

客有林泉趣,寻幽剪薜萝。半山无石碍,此境得春多。

隔岸桃花坞,临溪竹箭波。兹应是仙隐,鹤驭几时过。

二月花阴已觉迟,黄昏帘幕燕归时。
小栏独立无人处,春雨春寒总欠诗。

拾级凌高顶,危栏未敢扶。山从朝日出,云到大江无。

地势随吴转,涛声向海趋。沧桑经几变,千古此浮图。

浅画香膏拂紫绵。牡丹花重翠云偏。手挼梅子并郎肩。
病起心情终是怯,困来模样不禁怜。旋移针线小窗前。

君家大令书盈纸,笔势翩翩趣多媚。虽云沓拖如少年,岂至拘挛同饿隶。

会稽七子五知名,此公风概尤超诣。太极琁题犹重书,一时凛凛标英气。

半袖精裓众争求,数幅新裙世犹贵。当时亲遇得已难,况复传今仅千岁。

龙珠归浦剑还津,此帖君藏真得地。才披尺许目增明,鸾跂鸿惊欲飞逝。

硬黄响拓若传吾,完璧摹刊愿垂世。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