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三首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凶猛的敌骑营寨相连,天上的禽鸟也难偷飞;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迷茫的天空大雪霏霏。
号称形胜的三秦啊,山河的险要古今未改;千里传来的噩讯啊,怎知道究竟是真是非!
庞大的鲸鲵是那么凶暴——似海的人群尽被吞食;毒蛇和恶狗是那么猖獗——分明像铁山把孤城紧围。
就像是走到穷途的阮籍啊,我面对国难苦无良策——徒然怅望着失陷的岐阳,纷飞的悲泪溅满了裳衣!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
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
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
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杀人的刀兵?遥想当年,九虎猛将们目光炯炯,凛然守卫在巍巍秦关——孱懦的齐楚何曾在眼,直看它好似肥肉在砧!
《禹贡》记述的土田啊,要推那“陆海”最是肥沃;汉朝当年的边界啊,蜿蜒着伸过遥远的天山。
慨叹今日,猎猎的北风呼啸不已,悲壮的胡笳随风远传;潇潇的渭水呜咽难抚,河边的战士尸骨正寒。
空自有华山的三十六峰啊,仍然像长剑屹立——只可惜倚天的雄奇仙掌啊,只落得徒自空闲!

赏析

第一首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诗作一开始就渲染出一种阴冷、低沉、压抑的氛围:北风劲吹,强敌压境。诗人似乎看到了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也似乎更深一层看出了社稷倾危,江山难保。突骑:突人对方阵地的精锐骑兵。

  “三秦形胜无古今,千里传闻果是非”。紧承上两句,诗人的这种担忧还是真的表现出来了。在一声反问中引出了自己内心的沉郁隐痛,悲愤、沉痛、失望的心情溢于言表。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这两句是作者在得知岐阳陷落之后的设想。句中几处地方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入侵者的凶狠、残暴、野蛮,同时也流露出元好问同情老百姓,心忧国难的思想感情。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这两句直抒胸臆,悲慨沉痛,语短情长,感人肺腑。

第二首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元好问身在南阳,却心系失陷的岐阳,写岐阳失陷,又回顾了十年战乱带来的惨状,可谓思绪悠长。“暗”字巧妙渲染出战地暗无天日的场面。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诗句从“望”字生发开去,望中已知音讯断绝,望中如闻陇水呜咽,望中悬想沦陷中的岐阳,从而为下面对岐阳空城的描述作了铺垫。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这两句情感极其低沉悲痛。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元好问在本诗中加入“有情”二字,使自在生长的野蔓草也变得灵动起来,而且还注入了感情的力度,可谓力透纸背。接下来,面对夕阳残照的空城,作者呼天抢地,责问蒙古军屠城罪行。人们读后,不禁一陲魂颤。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如果说上一句的质问还比较笼统,这一句的质问就落到实处了。诗人责问上苍,痛恨蚩尤,表现出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惨无人道战争的极端憎恨。

第三首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面对积弱不振的现状,诗人痛苦地反思过去,回顾历史,希望从中找出重振国家的良方妙策。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这两句和前两句都是描述金朝全盛时的景况。诗人有好几处运用典故,意在说明往日的繁盛与强大。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猎猎是风吹的声音,潇潇是水流的声音,诗人连用两个象声词,极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岐阳城的荒凉与冷清,与往日的繁盛热闹人声鼎沸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全诗在悲怆的抒写中,陡然引入了对险峻华山的描绘,颇能让人产生几分突兀之感,其实这样写不仅是慨叹由于人为的防备不足,使险要的山川、天然的屏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也隐含着元好问愤愤不平的书生意气。宋玉《大言赋》有“长剑耿耿倚天外”之句,元好问在本诗中以倚天长剑比喻险峻的华山。意在提醒金朝统治者要加强防务,可谓在沉痛中见警策。

创作背景

  《岐阳》写于金代末年。当时金国面临的强敌是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七月成吉思汗在距离凤翔不远的今甘肃清水县病死。继承汗位的窝阔台于1231年围攻岐阳,四月城破,作者时任南阳县令,闻变写《岐阳》三首。《岐阳》即写于公元1321年二月前后。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猜你喜欢

料理愁怀落那边,桃花烘日竹含烟。墙红密约连昌晓,夏木深藏绣岭天。

篮舆造门如会面,渔舟失路想当年。因君咏出黄筌笔,从此风光生彩笺。

违拜旆旗前,松阴路半千。楼冲高雪会,驿闭乱云眠。
榜挂临江省,名题赴宅筵。人求新蜀赋,应贵浣花笺。
雨开繁菊金无价,风皱平池鉴有痕。
日暮客帆何处落,柿林西畔荻花村。

琢雕山骨奇,磨砻发光炯。体润云气生,寒泉洌幽井。

平生心腹交,陈玄及毛颖。德重不倾侧,中虚且渊静。

置之棐几间,吾身日三省。

世变日以薄,无从见雍熙。
闭门读古书,聊以道自怡。
桃李春盎盎,风雨秋凄凄。
于春以足喜,于秋以用悲。
人生一世间,所忌立志卑。
终身有不遇,千载皆明时。
我生无所解,肥遁沧海沂。
一朝遇名胜,朽腐生光辉。
敛衽赞明德,非公谁与归。

黎阳河水咽寒声,词客凄凉气未平。白首才传鹦鹉赋,青天遥望凤凰城。

夏台久待秋云破,春雨还看枯草生。独有郦炎同此恨,怜才复见古人情。

巡历郡邑间,人若未厌弃。
夹道争向观,疑我形孰似。
得之道听余,咸谓物吐气。
老奸与宿贜,神夺而心悸。
预知犯难逃,已多速奔避。
先尝受其赇,今皆偿之既。
非慑使者来,安得自知畏。
予默揆诸心,斯言未深契。
一切气不美,先儒说有味。
彝伦若尽去,太半为鬼魅。
禽兽争食人,殆盈野盈市。
迹其所作为,殆恶过异类。
不洁食不饱,甚焉官与吏。
惨酷以济之,甚若豺虎噬。
岂直如得情,哀矜至流涕。
刑法用当穷,根本惕若厉。
岂谓犹有民,能喜使者至。
或鞠躬焚香,或远送旗帜。
望来漳民情,原留泉民意。
此犹硕果然,不食生可觊。
惟知有罪者,患不速去离。
何啻千百辈,施行才一二。
自叹水一杯,孰救炎火炽。
伤心复伤心,竟夕不能寐。

寥寥玄冬夕,穆穆北堂宴。徘徊芳翰咏,慇勤羽卮荐。

雾幌入鲜月,风甍下微霰。自顾耻薄虚,何因属深眷。

齐国壮士侪要离,念母与姊生慈悲。
既而母死姊同户。
乌乎丈夫一死泰山重,胡为轻付市井儿。

北发声名远,西城剑戟销。万灵潜受记,百兽乐闻韶。

昧谷迷升日,璇霄失建杓。仙游那可问,赋讽已飘飘。

风雨无时浪蹴天,南浮舟楫信多艰。半生梦破寒江月,万里春回故国山。

归客自伤青鬓改,高僧长共白云闲。诛茅借我溪西地,未厌相从水石间。

明王日月照,至乐天地和。幸息云门吹,复歇咸池歌。

桂序金匏转,瑶轩丝石罗。朱骐步踯躅,玄鹤舞蹉跎。

露凝嘉草秀,烟度醴泉波。皇基方万祀,齐民乐如何。

春光欲老绿阴寒,稚笋搀空已作竿。无限好山都不见,乱云斜雨满阑干。

杨溪九曲水波平,古庙常留孝女名。今日桔槔声不断,花蚊无迹柳风清。

君子同祖兄,幼小未相识。大父即世时,相见客堂侧。

君年十四五,来此共晨夕。惟予及佑之,与君最莫逆。

转眼各分飞,君颇不自惜。数年事樗蒲,衣履拚一掷。

数年歌饭牛,身执奴隶役。骏马堕深堑,跃起势腾踯。

奋足向康衢,回首万钧力。折节肃至忠,见赏高季迪。

香山白先生,雅意勤指拭。濯淖污泥中,还为光明璧。

存心既愈坚,饥寒亦愈迫。枵腹谈诗书,谋道且谋食。

文坛既拔帜,家乃徒四壁。浪迹游兰陵,交游尽硕德。

笔耕既逢年,家储有担石。心惊我后人,举案恒戚戚。

倾囊购侍姬,再索而再得。得子囊复空,杏林谈命脉。

青箱易砚田,未免为人惑。救贫更益贫,贫病转相逼。

握手半月馀,悲哉已易箦。屈指数十年,回首空今昔。

三年梦绕五羊津,重到秋风起白蘋。在昔繁华秋流水,而今寂寞问苍旻。

沈鱼过雁皆知我,碧海丹山自可人。为语贪泉何日竭,庶令清惠泽斯民。

放尔丁宁复故林,旧来行处好追寻。月明巫峡堪怜静,
路隔巴山莫厌深。栖宿免劳青嶂梦,跻攀应惬白云心。
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高枝彻晓吟。
二三浅坎在松根,传说潜龙或上云。
直待虎头来战汝,蚤从南亩看飞尘。

释迦悭,弥勒富,八字打开无尽库。拄杖子,化为龙,赫日光中吐云雾,遍界滂沱注甘雨。

槟榔花落鹧鸪愁,苦竹黄茅尽打头。记得五更骑马去,瘴花香入古云州。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