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对求奇追险诗风及其流弊的批评。苏轼、黄庭坚是北宋影响巨大的著名诗人,两人的诗歌都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的诗歌气象宏阔,铺叙宛转,意境恣逸,笔力矫健,常富理趣,但苏诗散文化、议论化倾向明显。苏轼有满腹才学,难免在诗中卖弄,以出新意。黄庭坚作诗则力求新奇,选材僻熟就生,喜用他人未用的典故和字句,造拗句,押险韵,做硬语,诗风生新瘦硬峭拔,善于出奇制胜。他所用“夺胎换骨”、“点石成金”增加了“以才学为诗”的倾向。
苏、黄两人在技巧上力求出新,对传统有所发展变化,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因此元好问承认了他们在诗歌上的成就“只知诗到苏黄尽”和影响力(“一波才动万波随”)。但是另一方面,苏黄的后学者却往往没有苏黄的才力,未得其长,先得其短,容易出现一味崇尚奇险、堆砌生典、搜罗怪异形象,语言生硬晦涩、词句雕琢不自然的弊端(“奇外无奇更出奇”)。元好问批评了苏、黄诗歌缺点所造成的不良风气,同时,这也反映了元好问崇尚自然、雅正,反对险怪、雕琢的诗歌思想。
闻道黄杨山上头,千峰环抱百泉幽。羡君柱杖年年去,饱看人间万顷秋。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选自《元史·王冕传》
阮籍怀广途,卢敖历四极。尚惭壤虫隘,或哭周道阨。
伊余抱末衷,乃溯二子迹。北游费岁年,东归眷幽赜。
岂不念穷路,黄鹄有羽翮。阳羡山水区,西奠洞庭侧。
岩扉靡杂卉,菌芝类盈尺。昔有摄生者,于此炼金液。
空筌夙所慕,灵洞杳莫测。寒泉滴不散,千岁成璆碧。
中有科斗书,漫灭不可识。朅来事冥探,宛若藐姑射。
岂伊耳目娱,但恐霜露迫。缅思缟凤吹,傥值紫髯客。
修观竟十二,累果及八百。深功谅难期,所志未忍息。
永服先圣训,至诚裂金石。
方壶元不离人间,倚遍东风十二阑。烟雨楼台春似画,水云窗户昼生寒。
遥知洗鼎煎茶待,定许敲门借竹看。醉后石桥花烂熳,翠禽啁哳在檐端。
扪罗信步倚云中,形胜天开石势雄。双塔午钟闻下界,万川澄练映遥空。
餐霞欲醉仍催酒,作赋凭高却御风。好是山灵欣献瑞,望来佳气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