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诗的“万艘龙舸”代指隋炀帝的船队。全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诗中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诗说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实质是说当时的唐帝国早已是连隋炀帝时也比不得了。这是对当政者的警训,意味深长。
第二首诗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以见因之得益的地域之辽阔;“赖”字则表明其为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此句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易的。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皮日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开河这件事的。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第三句“水殿龙舟事”即指此而言。
作者对隋炀帝的批斥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就是: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这种把历史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传说中受人景仰的圣人并提,是欲夺故予之法。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奇、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皎皎云间月,流辉烛幽房。中有怀春女,抚弦歌《陌桑》。
谁谓瑟和柔,增我慨以慷。义心多苦调,长叹不成章。
整襟步重阶,俯仰思徬徨。清露湿兰林,衣袂皆芬芬。
所思千里遥,悲啸若怀霜。宁嗟蕙草晚,之子忧无裳。
辞廪归来百揆前,人人皆道似神仙。践形又入天关学,广大高明却似天。
自从至人传剑诀,正令全提诚决烈。有人问我觅踪由,向道不是寻常铁。
此块铁,出坤方,得入吾手便轩昂。赫赫火中加火炼,工夫百炼炼成钢。
学道人,知此诀,阳神威猛阴魔灭。神功妙用实难量,我今剖露为君说。
为君说,泄天机,下手一阳来复时。先令六甲扇炉鞴,六丁然后动钳锤。
火功周,得成剑,初出辉辉如掣电。横挥凛凛清风生,卓竖莹莹明月现。
明月现,瑞光辉,烁地照天神鬼悲。激浊扬清荡妖秽,诛龙斩虎灭蛟螭。
六贼亡,三尸绝,缘断虑捐情网裂。神锋指处山岳崩,三界魔王皆剿拆。
此宝剑,本无形,为有神功强立名。学道修真凭此剑,若无此剑道难成。
开洪濛,剖天地,消碍化尘无不备。有人问我借来看,拈出问君会不会。
端坐息万虑,于此道心存。江沱归雁集,杨柳落柴门。
刻符期邑吏,日晏已成昏。相望不百里,曾莫思崩奔。
以为公家须,缓急义所敦。尝抱慢令戒,空复婴忧烦。
藩芊蹂嘉蔬,颇伤主者恩。虽非四邻物,祛除奚讨论?
小桥通北亭,涧涸青烟繁。未明复来日,暂得辟尘喧。
尘喧不足辟,班马在丘樊。远想高堂君,逝将反中园。
今我有三子,欲谋分置之。庶几一子在,可以收我尸。
老妻已咽绝,三子皆号悲。生离过死别,不如还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