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的桂花花瓣,带着星星点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边散落了下来。”多么美好的场景啊!仿佛如人间仙境一般的场景正是出自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七言绝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毫无忧愁。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
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使得诗的节气扑面而来。
如此的好诗,读了心清气爽,也不禁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此诗运用了比喻,联想的修辞手法, 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
“玉颗珊珊下月轮”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交待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了联想的基调。
“殿前拾得露华新”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阐述了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
“至今不会天中事”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
“应是嫦娥掷与人”感叹到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综合此诗,神话传说中吴刚学仙有过,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所以必须不断砍伐,却始终砍不倒这棵树。但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额怅、哀绵,全诗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在,毫无忧愁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读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内容是诗人的联想,却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不禁让人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树影过帘柱。记当年、纱橱眠起,花砖共数。十载钿车随皂盖,听遍江湖凉雨。
把一卷、十良新谱。缀向和鸣诗稿后,夜吟声、响荅蟾宫杵。
酬唱乐、者般妩。
云霄小谪瑶台侣。拭端溪宛央锦砚,采豪双举。玉茗秾开香寝畔,楼外苍然平楚。
过岭觅、珠娘鹦母,初试梅花妆额样,没人蕉、红傍疏棂吐。
仙蝶翅、掩堂庑。
腊雪连朝冷气严,喜闻宜麦更宜蚕。老夫正为苍生幸,冻死穷庐分亦甘。
蚕月人家爱晴旭,纸筐分叶声满屋。三眠过后桑树稀,称来银茧缫为丝。
山村日午纬车响,榆柳阴阴烟火迟。忆昔民间累苛派,新丝二月长先卖。
近年儿女有完襦,急公更足偿私债。艰难衣食在农桑,年年拜祭马头娘。
不辞小妇闺中苦,愿作山龙藻火裳。
三年廷署四陪銮,天寿峰头立马看。王气晨浮三殿紫,赐衣秋夺万枫丹。
彤庭裂帛怜寒女,玉粒分甘费大官。箧里青乌惭未读,漫从卿月说星峦。
凤诏双函锦字芳,紫烟白石钓兰塘。閒来却向宫云望,香案前头绿鬓郎。
烟岫夕阳钟,清声满寰宇。直催海月上,山云亦飞举。
老僧定里回,英雄梦中起。扫空声利情,洗净尘垢耳。
平生刚毅肠,闻之屡惊喜。疏狂发长啸,起舞不得已。
遗音尚悠然,迥入霄汉里。
早禾打谷归高廪,槁秸堆场尚若云。目见田庐无此比,劝耕知自令君勤。
太玉仙人骑白鹿,手扶天风上云麓。青琉璃界白玉盘,贴在天心十分足。
九点苍烟湿不收,一杯海水清堪掬。醉揩双眼视乾坤,冷伴姮娥写幽独。
桂华泣露黄丛丛,香浓梦遥秋满空。踏翻片云躧天路,瞬息径到蓬来宫。
蓬莱宫,沧海东,上有芝田年屡丰。仙家耕作鞭苍龙,食之不死颜常童,曷为复归麈纲中。
三生石上含真子,凉影潇潇清在水。一片江山入梦深,谁来共喻无言旨。
鞭变苔凤不可求,鸡栖鸐笼愁复愁,山高月明聊以祛繁忧。
捣霜玄兔何时辍,横笛苍凉怨玉虬。
永安宫苑。落尽娇英春不管。粉和新图。荡取龙舟入范湖。
红枝春闹。玉殿传呼妃子到。秀骨珊珊。合向瑶台月下看。
兰畹金荃,问佳句、有谁消得。除非是、沉香亭畔,消枝倾国。
数载端详云鬓影,如今始傍牙签侧。想曾随、阿母理真仙,瑶台□。
浑不似,初相识。寒暄语,何须说。愿小年如昼,清谈竟日。
无奈妒花窗外雨,催春去也催人别。笑归来、魂梦尚依依,重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