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紫气分明却上眉,三生精魄怅来迟。每从香灺灯残后,想到牵衣索抱时。
六街灯火,踏欢场、游倦归来行缓。爆竹声声声不断,听彻元宵弦管。
楼望邻家,筵开别院,烧烛帘高卷。盈盈笑语,耳轮风过吹满。
凄惋。老恨年催,境随梦幻,少日狂都减。心字香销灰已冷,访翠偎红情懒。
圆月窥愁,寒檠瘦影,坐数更长短。沉思旧事,无言姑醉瑶盏。
试放眼,此地名山多少。尽古今、酒徒词客,奇怀着意搜讨。
倚高楼、无言静对,伴孤云、看尽飞鸟。落照金波,初暾翠雾,一弹指顷人间昏晓。
起高歌,四山响彻,叶下寒林悄。休回首,青莲陈迹,余怀凄渺。
叹醉里、江山还大,醒来天地都小。便乞向、青山埋骨,不足以、娱吾身老。
且与诸公,同倾酒盏,乐游毋负风光好。下山路、冷云斜日,十里田间绕。
偶然事,使后来人,羡此鸿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