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祀。
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旂。汉家五叶才且雄,宾延万灵朝九戎。
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河东太守亲扫除,奉迎至尊导鸾舆。
五营夹道列容卫,三河纵观空里闾。回旌驻跸降灵场,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祗炜烨摅景光。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
彼汾之曲嘉可游,木兰为楫桂为舟。櫂歌微吟彩鹢浮,箫鼓哀鸣白云秋。
欢娱宴洽赐群后,家家复除户牛酒。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
自从天子向秦关,玉辇金车不复还。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
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
路逢故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到了武帝,更是雄图大展,天下太平。他筑柏梁台,宴集能写七言诗的臣僚。就在这次盛宴之后,他又下诏巡幸河东。可见,此举是汉朝的国势发展到巅峰时的大典。接着,诗仍以四句为一节,分写河东地方长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驾光临;百姓倾城而出,领略皇帝威仪的气势;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况,等等。至此,汾阴后土之祠的正题已经简括地叙写完毕。诗人巧妙地调转笔锋,用“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两句承上启下,将诗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来。接着,先用四句描述泛游汾河的热闹场面,写得富丽堂皇,极恣酣玩赏之乐。再以四句描写欢宴的场面。不但群臣享受到宴饮的欢乐,老百姓也分享到牛肉和美酒的犒赏。因此,皇帝博得了上上下下的热烈拥戴,他们衷心祝愿皇帝万寿无疆。诗的喜庆气氛和祝颂之意,达到了最高潮,巡幸河东的整个活动也被写得纤毫毕现。
从“自从天子向秦关”到篇末为诗的第二部分。这部分都是诗人的议论,抒发对今昔盛衰无常的慨叹。
“秦关”,指函谷关。相传道家始祖老子过此关仙去,这里借以讽喻汉武帝学长生术,但还是命归黄泉。这一部分仍以四句为一小节而转换,反反复复地借当日的坛场官馆、青楼歌舞,化为蒿莱蓬草、黄埃荆棘,渲染世事翻覆,盛衰无常,使人无限伤感。特别是最后四句,由汾阴的古今盛衰,总结出“富贵荣华能几时”的一般议论,揭示了社会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发人深省,具有启示性。相传唐玄宗听梨园弟子唱到此诗的这四句,不禁凄然涕下,并说:“峤真才子也。”
李峤的《汾阴行》,既含有“四杰”歌行的遗风,又有着盛唐七古的某些特色。文辞华丽,讲究藻饰,多用偶句,基本上以四句一节,逐层铺叙,脉络清晰,这些都受了“初唐体”的明显影响。但叙事不过分铺陈夸饰,主要采用单向发展,一气直下的叙述方法,而不是横向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赋写,显出一种转折倏忽、以跌宕顿挫的特点,与“四杰体”七古以圆美流转,音韵婉畅有所不同。还有,诗中的议论成份大大加强,表达了诗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清醒认识和深沉慨叹,比起“四杰体”七古的“曲终奏雅”,在篇末自伤不遇的境界有所拓展,而向着盛唐七古博大深广的社会内容,慷慨激昂的风格特色靠近了一步。
边人牧马如牧羊,群族散置初无伤。妙哉龙眠笔有眼,作此冀北才而臧。
素纨盈尺十二匹,骨相毛物皆非常。青骢紫燕五色满,骍骐骝骆骃骊黄。
旁行侧睨复回顾,矫首奋鬣嘶风霜。背驰正立尽变态,意气磊落如腾骧。
想当盘礴初运思,工与造物争毫芒。此中念虑讵可熟,至言发药诚难忘。
从此绝笔不画马,但写妙相依圆光。斯人于今又黄土,斯画可宝宜珍藏。
南望三吴有所思,羡渠淞上拥皋比。故乡一片山林趣,写寄高斋慰别离。
歌版当年出绛纱,绿腰红袖尽铅华。只今便面春风在,曾向章台拂柳花。
顷刻虚通实,须更有入无。洁庵工成也,获得夜明珠。
云心子,陆农师之子孙,老来卖卜钱唐门。搜玄抉微擘混沦,进退五纬扶两轮。
皞父及芒儿,束手就律吕,不敢差毫分。前身定是张博望,老树倒骑上昆仑。
投杼机上女,饮牛河畔人,与之细说天地根。却来人世三千岁,君平朽骨呼不闻。
功名富贵无足云,祇谈祸福开盲昏,得钱沽酒和天吞。
赤城有狂客,十年江海看浪翻。归来黄尘中,拭目惊见君。
抵掌一长笑,各拂头上巾。别时绿发滴可染,祇今雪茧缫吴盆。
少者忽已老,老者不复存,政须日日醉倒湖边尊。
尊已倒,还再沽。不愁黄金尽,但恐清旦无。举手招羲和,低头唤天吴。
劝尔勿东逝,止尔毋西徂。西徂不可止,东逝无穷已。
嘱付酒家儿,明当复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