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紧接前诗,前四句写三夜频梦李白。开篇以比兴领起: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 (李白) 却不可见。古诗十九首》 中有: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由此引出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与前诗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一样,这里是从诗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两人的友情深挚。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 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 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 “来一趟多么不易啊! 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 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 “恐失坠” 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 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真是形可见,声可闻,情可触,李白枯槁惨淡之状,历历在目,令人潸然泪下!
“冠盖” 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 “将老” 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 这哪里有“天网恢恢”之事?鲜明的对比,深情的斥责,表现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强烈愤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诗才尽管能享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惨,“身后” 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呢!诗人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
此诗与前诗相呼应。前诗以 “死别” 发端,此诗以 “身后” 作结,浑然一体。前诗写初梦,此诗写频梦; 前诗写疑幻疑真,此诗写形象清晰; 前诗重在对李白当时处境的关注,此诗则表对他生平遭遇的同情; 前诗忧惧之情独为李白而发,此诗不平之意兼含诗人的感慨。同为梦李白,题材相同而表现不一,足见诗人高超的诗艺,同时又表达了人间之至真至诚之至情。
兰丛盛枳棘,凤穴邻鸱鸮。利害日相摩,金石为之焦。
仲尼探虎口,蹠也方矜骄。仁义为盗积,天下谁宗尧。
驱车以放志,言观东海潮。波涛飞雪山,河汉垂天桥。
蛟龙隐文章,尾闾水潜消。宁无百尺丝,吞饵惟游鲦。
白云来何迟,俯仰托长谣。
横天渴虹长万尺,下饮沧江化为石。鞭之叱之成此桥,桐城太守莆中客。
往时欲渡叱无梁,行人海葬蛟蜺宅。自从天堑变康庄,无复风涛阻形役。
我生飘泊一飞鸿,缘在重留雪泥迹。手摩苔藓读遗碑,百五十字凝古色。
碑中空记倡义人,岁久谁能识王实?将军下海语荒唐,流俗相传偏啧啧。
古人利济同一心,或传或否堪太息!沈吟此事意难平,斜凭危栏日将夕。
汀洲橹唱催人归,几阵松风洒巾帻。匆匆作诗别江神,何日重来看潮汐?
武侯翊汉嗣,始欲大神器。天命固有常,云雷极屯否。
流星坠武帐,万卒摧锐气。孤负卧龙心,三顾君臣意。
庙貌今寂寥,握节空垂泪。兴废事徒然,无以穷往志。
陵前古柏树,千丈起平地。根大压巨鳌,心虚藏野燧。
风动虬龙枝,雷雨随声至。疑是虚空间,神明专拥庇。
不尔千万年,突兀无枯瘁。观柏又惨然,念侯功业炽。
功业亘无穷,与柏共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