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这前二句是说,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黄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前二句显然化用了《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的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同时也不难使人联想到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会。然而题目却点出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到震惊的。难道这是由于个人的原因遭遇而被震惊了吗?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在一生中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外放。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义是复杂的。总的说来,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后二句是说,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为了使读者体会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二句便明确的加以说穿了。“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战国楚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用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铁豸峨冠,真御史、不负清朝人物。标格冰壶涵玉树,文彩上腾奎壁。
骢马巡行,动摇壶岳,长夏飞霜雪。大江西望,壶川偏称英杰。
独怜棨戟遥临,明年秋日,桂阙天香发。坐使英才都入彀,列郡氛尘销灭。
老我非才,愧调商鼐,谩握周公发。玉堂杯酒,送君相对明月。
为问何年,龙战山东,堕此长须。曾阶于尺木,能兴云雨,贮之勺水,便化江湖。
今也卷木,手携在箧,犹见虬髯气色殊。还恨未,向九仙馆里,捋取羊珠。
顾君赠我何如。好准备尊前牙杖需。算虾须虽细,可编帘箔,鱼须甚壮,亦树旌旟。
差胜衰翁,白髭似戟,不中卢仝唤作奴。却自笑,看吟成五字,剩数茎无。
汪子无才负傲骨,寻常出门少亲昵。僻壤相逢吴野人,风尘意气胶投漆。
野人之友亦落落,论诗共许孙与郝。几处歌声向一镫,吴陵新安与焦获。
焦获自昔多名家,孙郎动向人前夸。眼中难见李叔则,户外忽来王幼华。
王生结交殊不苟,屈指素心惟五友。预愁他日走长安,不似于今时聚首。
西湖戴苍能写真,游子不顾囊中贫。却将渭北江东意,图成樽酒共论文。
更有黄山江天际,画水画石多生气。援笔添写两株松,百尺寒冈接苍翠。
装来卷轴喜同看,皓首孙郎酒不乾。郝子撚须时欲笑,吴生抱膝动长叹。
汪子把卷苦抑郁,王生惜别何辛酸,王生王生劝尔且尽樽前欢,明日徒从纸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