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这前二句是说,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黄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前二句显然化用了《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的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同时也不难使人联想到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会。然而题目却点出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到震惊的。难道这是由于个人的原因遭遇而被震惊了吗?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在一生中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外放。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义是复杂的。总的说来,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后二句是说,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为了使读者体会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二句便明确的加以说穿了。“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战国楚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用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飞椎十载误逋臣,喋血凭谁破女真!霸就鸱夷原去越,兵联牛女正当闽。
投鞭不觉江流隘,传檄兼闻铙吹新。正为君恩留一剑,莫教龙气渡延津!
玉骢踏尽天南路,更挂征帆向何处。林木还留海燕巢,归人却背秋鸿去。
飞云飞叶满前山,和月和霜度庾关。庾关北下乡园迩,五老香炉相对起。
荷锄且作种瓜人,铁面人知真御史。一疏曾令死者生,又令生者心为死。
西风寒,山酒旨。捧离觞,酌君子。灵蛇有珠蛟有泪,愿借丰城三尺水,报恩报仇报知己。
步出草萍关,举首见怀玉。超然动遐想,中有彩云屋。
山高天宇空,安知白日速。翩翩青鸟使,暮归玉台宿。
客满金陵酒不虚,梦回康乐赋何如。云泥转盼成今昔,肠断西昌乞食书。
潇洒东阳笑十围,未应裘马羡轻肥。稻粱浪遣成蓬梗,辽鹤殷勤祗暂归。
去住多为朝野钦,礼优曾记昔年吟。遄归偶许寻游钓,亟返犹时望诵箴。
臣迹忍离双阙远,圣情直注五湖深。草堂此日卢鸿往,何限鸣琴想德愔。
清秋风日宜别离,石弯双折垂杨枝。醉把金鞭入红树,坐看孤棹出青溪。
溪回路转秋烟烧,咫尺千重隔芳峤。马上相逢舟上人,遥遥语笑风吹到。
道旁回首各东西,客子经过意不迷。芦洲碧水随秋雁,茅屋炊烟闻午鸡。
云山十日同游衍,云林几曲仍相见。别后谁言即歧路,归来孤坐怀清晏。
高楼寂寞向黄昏,独想行舟拂月痕。空江夜泊亲渔火,微路潜行度石门。
秋山远近寻烟树,迢迢自作怀人句。晚津骄马渡频嘶,长记停鞍送君处。
出门出门适远方,束装整衣上高堂。高堂却立思彷徨,长号一声惨断肠。
何怙何恃影伥伥,父兮母兮天茫茫。低头踯躅不能举,犹似堂前唤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