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霜月,说明时间在深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所以诗中说,听到南飞大雁啼叫声时,已经听不到蝉儿的鸣叫。而霜降时已经是深秋。征雁,南飞的雁。“水接天”的水,一般认为指的是霜月之光。秋空明净,月色澄清,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月中仙女。婵娟,美好的姿容。诗人李商隐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是霜和月的象征的,她们耐冷的精神就是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现实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一面的自然流露。
七言绝句《霜月》也能看出李商隐诗歌的唯美风格。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深秋时节,已经听不到蝉鸣,万里长空时时传来大雁寒冷中凄切的叫声。百尺高楼,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这是现实的景色,澄澈空灵。而现实的环境是美妙离奇想象的摇篮,会唤起诗人脱离尘俗的意念。青女和素娥两位仙女不怕寒冷,在霜月中争比彼此的美好姿容,是诗人的幻想,也寄托了诗人不惧寒冷和高标绝俗的情怀。诗人运用想象与神话典故,创造出清幽而又瑰丽的意境。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少年辞家往京国,蓬根一断无消息。有时长想白云飞,江海茫茫泪沾臆。
归来归母悲且喜,悔作他乡远游子。却起高楼对白云,綵服翩翩足甘旨。
昔时望云煎百虑,今日看云美无度。却忆天涯望云日,平生心事从此毕。
我作罗浮游,如得名画读。初为水墨山,浑浑元气足。
纯作披麻皴,远未辨单复。安知浑皴间,饶有万包蓄。
舆行山渐近,如画忽易幅。界划绚金碧,渲染间青绿。
易为著色画,光彩炫吾目。灵奇本天质,神理何醲郁?
伟哉造化工,绘此饷眼福。
鬓雪惊教少妇知,伤心一例警霜帏。绝怜并蒂山茶句,作记微同李格非。
持节兰台著作郎,绯衣朝下出明光。千秋茅土传新渥,三晋云山识旧乡。
马度宜春花似雨,鸡鸣函谷月如霜。雄图百二蝉声里,栈阁三千鸟道傍。
负弩奔趋巴郡吏,开函拜舞汉亲王。锦官城入空江断,玉垒霞连太白长。
载酒能过扬子宅,浣花试访杜陵庄。朱门旭日当筵醉,碧草轻烟满路香。
一鹤只今天外去,双鱼可遣岁前将。离心不尽青骊远,渺渺平芜对夕阳。
六籍灰寒久,名山依旧藏。漆痕微有字,芸草欲无香。
后死嗟犹及,斯文岂遽亡。世方珍贝叶,掩卷一凄凉。
昌黎千载士,虎踞白玉堂。毛锥三寸夺造化,抉剔海岳无晶光。
此事古来鬼神忌,真宰泣诉令投荒。顷刻花,逡巡酒,蓝关雪花大于斗。
冰衬马蹄冻欲僵,等閒笑破山人口。驱烟雾,御氤氲。
仙耶非耶且勿论,静里悠悠谁似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