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宋诗更重视对画意的表现。考其原因,或许是宋代绘画特别发达,而许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画家和诗人两种身份的缘故(顺便应该提到,宋代的题画诗也较之前代更为发达)。苏轼、米芾诸人固不必说,即如张公庠《道中》:“一年春色已成空,拥鼻微吟半醉中。夹路桃花新雨过,马蹄无处避残红。”郑獬《绝句》:“田家汩汩水流浑,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武衍《湖边》:“日日湖边上小车,要寻红紫醉年华。东风合与春料理,忍把轻寒瘦杏花。”李显卿《溪行》:“枯木扶疏夹道旁,野梅倒影浸寒塘。朝阳不到溪湾处,留得横桥一板霜。”法具《东山》:“窗中远看眉黛绿,尽是当年歌吹愁。鸟语夕阳人不见,蔷薇花暗小江流。”都描写精工,诗中有画。道潜这首诗写蒲苇受风的声形,写蜻蜓在蒲苇上站立不稳的姿态,写临平山下,经行之处满眼盛开的荷花,也是充满浓重的画意,表现了宋诗在这一方面的典型特征。但是,诗人们所追求的诗中有画,并不是诗等于画,而是诗画相通,特色兼具。因为,一般说来,诗是动态艺术,画是静态艺术。此诗虽有画意,但强调了自然景物的声形、姿态,仍带有诗的特点,是二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所以,苏轼作为对诗画都非常内行的作家,一见此诗,就为之激赏。宗室曹夫人还根据诗意画了一幅《临平藕花图》。
诗描写五月仲夏临平山下水边风光,是“诗中有画”的佳作。首句推出一个近景:一片水边的蒲草,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现自己轻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写一只或数只蜻蜓,因风吹蒲动,想要站在蒲草上,总是身不由己,站不住。蜻蜓与风蒲仿佛在互相争戏,颇有风趣。第三句,承上启下,宛转变化,补叙出前两句所写风景的时间、地点、位置,也为结句的写景作了交代和铺垫。第四句,于风蒲背后展开自近到远的风景:在山下道路两边,一望无际的荷花开满了水面,鲜明地表现出夏日江南水乡清丽动人的景色。至此,一幅大小映衬、远近有致、动静相生、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图画,便清晰而富有层次地展现在大家眼前。诗歌无一句一字抒情,却在所写景物中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闲适以及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诗人把蒲草拟人化了,写得它像有知觉、有感情似的,在有意卖弄它的轻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间姿态,也写得很传神。作者静中写动,以动衬静的艺术技巧,十分高超。
湖光如镜平,风雨一摇荡。蜿蜒舞翠蛟,汹涌叠银浪。
帆樯走阵马,势出霄汉上。吾生幸可惜,何事鱼腹葬。
漂泊干戈行路尘,端知奔命为巫臣。德同蘧瑗知舒卷,时在庄周有屈伸。
皂盖朱幡多旧爱,石渠东观正当人。未将老手司文翰,且赋新诗泣鬼神。
淮浦追寻三改甲,天涯相遇两闲身。中兴作颂须元结,瑞国当为一角麟。
窗外有奇树,木瓜枝相交。幸自少酸味,何由动老饕。
香气颇幽馥,鸟声恒寂寥。莫为相好赠,却恐报琼瑶。
大雪满天地,山林何所樵。不辨凡草水,但见英琼瑶。
琼瑶固云美,政恐难琢雕。草木亦已落,犹存旧根苗。
厉禁苟不废,庶可成夭乔。柰何旦旦伐,无异见睍消。
惟兹谢家树,松柏见后凋。昔宰安丘邑,今沂浙江潮。
手板方释手,腰斧仍在腰。栋梁尚可得,榱桶不待招。
所忧岁年晚,雨雪恒瀌瀌。蕃鲜回玉烛,光华丽璇霄。
四海一灵囿,君其老刍荛。
点缀寒林莫辨鸦,谁将盐汁引羊车。纷如群玉飞来屑,巧取层冰散作花。
野店应多沽酒客,江舟仅见钓鱼家。也思乘兴寻安道,归路愁迷十字叉。
两度匡庐过,开先未一游。飞流喧客梦,清磬隐僧楼。
树密时时雨,山深日日秋。送师今夜里,遥忆玉潭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