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篇是王安国游庐山夜宿栖贤寺感怀所作。庐山佛寺颇多,有五大丛林,栖贤寺是其中之一,为南齐参军张希之首建,屡经兴废,遗址在今三峡涧玉渊潭北。当时诗人踯躅庐山,独宿佛寺,古屋萧索,四顾寥落,顿起遗世独立之想。这首诗就抒写了作者登览庐山的洒脱襟怀和情趣。
首联紧扣“宿栖贤寺”,以直叙入题,由于寺殿年久失修,故山风吹入,萧萧作响,而卧寝不得周严,寒气就会侵入。“弊裘”句由上文生出。因寝卧不宁,故而“弊裘起坐”,由“古屋萧萧”,而生“绸缪牖户”之想。“绸缪牖户”出自《诗经·豳风·鸱鸮》,意思是缠绕柴木,修补门窗。这一联切题叙事,且渲染出一种夜宿深山古寺的萧索阒静气氛。
由于中夜不眠,得以目睹深山夜景。次联集中笔力摹写庐山之夜。层峦叠嶂中,皓月当空,皎洁的清光,把整个大千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为寂净的人间带来了风雨交加的萧瑟秋声。一句写山中月色,主要诉诸视觉;一句写山谷泉声,主要诉诸听觉。这里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为人排解尘念、唤起遐思,布设了一种适宜的氛围。方虚谷说王安国诗“佳者不可胜算,而富于风月,此诗三四壮浪而清洒”(《瀛奎律髓》卷一),正指出这两句的独特气韵。
沉浸于如此境界中,诗人忘却俗念,烦恼顿消,于是脱口咏出“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两句。“尘中”,犹言尘世、尘网,包括世俗社会和市井闹区。踪迹进入尘世,则会有俗务牵累、世事羁绊,着一“惭”字,表示了对世俗桎梏的不甘和不满。由此生出了“期”字,只消“心期物外”,就会无求无欲,身心恬然。物外即世外,《唐书·元德秀传》记载,元德秀“陶然遗身物外”,元氏以置身物外,求得精神超拔。诗人则是虽“迹入尘中”,却能“心期物外”,而达到泊然无求的境界,显得更为通达。两句一写形迹,一写心神,结构相对,内容相反,而意义上又有递进,连贯而下,对仗中具有气韵流动之美。
虽然“心期物外”,却也可“迹入尘中”,离开这宁静高洁的环境,诗人还是会有感慨,因而尾联有“须惆怅”之语。庐山长松林立,到后世仍然有“松树路”之名。天明登途,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诗人更会惆怅不已。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此时诗人留驻片刻,他才会写诗记叙此行。这两句,“须惆怅”一转,“忍更”再转,而以题诗留念收尾,很符合登览游记诗的旨趣,十分得体。“忍更”二字强调必须有诗,表达出对庐山清境的低徊依恋,颇有余音袅袅之致。
浮空徒漫漫,汎有定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
讵舍贫病域,不疲生死流。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
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何津不鼓棹,何路不摧辀。
念此闻思者,胡为多阻修。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
灭相成无记,生心坐有求。降吴复归蜀,不到莫相尤。
君不见大瀛海,中有神岳如昆崙。周遭四城五十里,石骨缠绕扶桑根。
琪华烂日珠炫夜,翠楼玉殿虎守阍。钟山烛龙在其北,两眼烨煜如朝暾。
仙人东王公,掌握天纪弼帝尊。长虹为辕龙作马,飘然乘风,白日在下,弱水荡荡,无力可负芥,自从大禹刻石之后来者寡。
彼秦之皇,其贪如狼,而汉之武,其欲如虎。楼船万斛室巍巍,欲到不到风掣之。
徐市蜉蝣身,乃欲邀安期。文成五利小竖子,羊质彊使蒙貔皮。
神仙大笑起涛浪,射鱼海上夫何为?
帘飏微飔卷。正新秋、一泓秋水,一宵派遣。客舍高城砧杵急,清泪征衫休泫。
随旅燕、栖巢如茧。老子逢场游戏久,兴婆娑、肯较南楼浅。
眉总斗,遇欢展。
西山半角藏还显。记春星、扪萝孤照,来青残扁。早雁渐回沙柳路,催起臂鹰牵犬。
虾菜梦、年年难免。且饮醇醪公瑾坐,问风流、军阵今谁典。
花月外、舌须剪。
访水南郑隐,雪北徐园,燕闭鱼扃。乔木城东宅,尚春篁径翠,秋荔垣青。
有翁孑身遗世,娱老写黄庭。感二十年前,携灯借榻,我梦曾经。
荒形。纵非昔,仗守研文孙,补葺池亭。画境依稀是,漫凄凉风月,柳断荷零。
朅来旧栏重倚,高躅吊鸿冥。算把得清芬,湘梅黛干环四屏。
万人争看使星来,一朵黄云抱日开。山到流虬平似岸,水归霸港小于杯。
王孙守礼衣冠古,草木承恩雨露催。宾至如归今始信,果然声教震无雷。
一别施州向十霜,传闻佳句望风降。空弮不易当坚敌,振臂犹思起病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