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中,情歌一类数量很多。它不仅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而且也起到实际的爱情桥梁的作用。在我国西南民间,对歌的风俗自古很盛。刘禹锡谪居巴楚间的诗作中就有这种民俗的描写,这首《踏歌词》就是。踏歌是不用伴奏、踏地以为节拍的徒歌,是民歌的一种唱法。刘禹锡居夔州时创作了《踏歌词四首》,这是第一首。
开篇以景起兴。春江水涨,几乎平堤。尤其在月下,堤面和江面都明晃晃连成一片,更给人水与堤平的感觉。“大堤平”三字,不仅写出江水上涨,大堤平宽,还写出月色的皎洁。就在这样的春江花月夜,堤上走着成队的“女郎”。她们都是生在村野的民间姑娘,是趁月圆之夜“踏歌”来的。她们初来的情态是彼此偎靠连袂而行,既兴奋,又含几分娇羞。一二句写“春江月出”,是暮色;三四句写到“红霞映树”,是拂晓,其间有较长的时间跨度,省略了一些情事。从三句的“唱尽新词”和“欢”等字样看,省去的正是“新词宛转递相传”的对歌的情景。民间对歌,词儿大多是即兴新编,言为心声,所以是“新词”。“欢”则是女方所悦的男子,即对歌的另一方。歌声一起,姑娘们最初的娇羞立即被赶跑了,到后来,新词唱尽,便与所欢相就。所以同组第三首《踏歌词·新词宛转递相传》就写道:“月落乌啼云雨(指男女私情)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在这样美丽的夜晚并非十全十美,有人找到情侣,同时也有人找不到。三四句正是这样一个特写的镜头。它表现的并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个。在别人都凭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的时候,她却是“唱尽新词欢不见”,尝到了失望的滋味。但她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树”的早晨。小伙子最后是否来了,“鹧鸪鸣”声似乎有所暗示。然而终究是个谜,有两种猜法。鹧鸪雄雌和鸣,也许暗示姑娘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但也可以是相反,这双双鸟儿和鸣之声反衬出她的烦恼。不光这结尾有些扑朔迷离,第三句省略的主词也有解作女郎全体的。从而这就成了一个很离奇的夜晚——小伙子们都没有来,姑娘们都有些不堪。总之,由于使用了省略和暗示的语言,使得此诗意境灵活,不易确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诗写出了妙龄中的女郎对爱情失望而有所期待的心情。
秋声绕茅屋,落日井梧寒。疾病淹愁在,风烟逼岁残。
闭门车辙断,围腹带痕宽。劳谢王玄度,时来觅故欢。
种树高堂下,枝叶何留留。辞家奉君子,置我青云栖。
一朝意乖别,弃妾忽如遒。昔为同沟水,今向东西流。
独守结心脾,夕暮不垂帷。明月鉴玉除,清风一何悲。
曳絇立中庭,仰见明河湄。明河光不回,念妾当何依。
沉思仰天叹,泪下如断縻。
青君那肯顾寒乡,试著葭芦拟汶篁。有若何堪比夫子,虎贲犹想见中郎。
色添新雨帘栊好,声入微风枕簟凉。他日东堂惭政拙,只将此物当甘棠。
昔日趋乌府,君年正黑头。家承今阀阅,世出古诸侯。
夙有登车志,仍多为国谋。浚湖陈上策,平寇借前筹。
泽国波澜息,蛮江雾雨收。遥知鹰隼击,曾与凤凰游。
跋涉三千里,勤劳五十秋。台评通北阙,士论溢南州。
广海绥南服,湘潭控上游。三司劳赞画,两县起歌讴。
别驾恩初下,朝堂礼更优。上书才告老,拂袖即归休。
乐矣陶潜酒,飘然范蠡舟。春田苕水近,夏屋弁山幽。
洁以兰为佩,轻堪竹作兜。儿官从此大,孙孝复何忧。
一日音容隔,群公涕泗流。西轩情脉脉,东胜梦悠悠。
芝室人千古,花蹊土一抔。明公发潜德,勒石表林邱。
君不见沈氏母,半世心如熊胆苦。良人蚤背二孤稚,课读灯前数夜鼓。
凤毛五色一朝成,九万飞如大鹏怒。衔来阁下紫泥书,婉转双龙护天语。
旁人羡母母反悲,曲房掩袂泪如丝。夫君墓树堪作柱,那得见儿身贵时。
汉时月色。向古城一角,长窥词客。试傍玉梅,岁岁春来探消息。
环佩归时夜冷,料瘦损、胡沙天北。又十载、蜡屐重经,长啸楚天碧。
南国。远岑寂。比雪苑兔园,未近锋镝。故垣约略。
时有幽禽觑苔石。休道长沙地小,长乐外、钟声堪忆。
这冷淡、踪迹处,几人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