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舟发河西冰塞川,败林枯叶总萧然。德州杨柳青青在,南北端疑有二天。
年来年去几番新,万事回头扇底尘。雪里老梅才破玉,雨中芳草又成茵。
满钩帘捲青山晓,半亩塘开绿水春。美景故知常在眼,人间俗事浪频频。
房驷落人间,入石露双碧。月明闻夜嘶,惊落山头石。
野水明春色,晴沙带汐痕。朱楼黄鸟日,青草白鹅村。
野老能分席,官军不到门。毋烦问渔艇,即此是桃源。
檀粉轻匀,莲衣碎颤,别生春艳。麦乍青时,空畦生开遍。
分明叠锦,吹几阵、东风难捲。孤燕。贴地飞来,似并刀裁剪。
秧田小岸。挑菜人归,香弓也留恋。斜阳影里,绀袖斗深浅。
画榼翠尊俱载,坐比绣茵还软。爱杏村花舞,添了紫塍红点。
浣江寒绕暨阳城,不见西施见翰卿。钟鼎故人居广厦,龟蓍小肆付微生。
蜀庄久敛沈冥迹,周史犹传授受名。莫把魋颜供谑浪,烦君端策指前程。
朱幡辞郡阁,白马拥江津。化日三城晓,浓花十月春。
野歌闻德泽,朋酒见经纶。回首棠阴下,应无剪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