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诗。
琅琊雪是故园雪,故园春亦琅琊春。天机动处即生意,世事到头还俗尘。
立雪浴沂传故事,吟风弄月是何人?到家好谢二三子,莫向长沮错问津。
蚁子寻香满地旋,岂知锅釜久无膻。赠渠一滴华严水,好去生他忉利天。
双阙峙清漳,飞阁临崇阿。区宇荡柔风,万汇宣天和。
菁葱荫崖条,芬芳敷泽荷。圆魄丽中天,清辉扬素波。
宾贤侍宴游,剑佩声相摩。高谊薄云霄,剧论悬江河。
眇矣梧凤音,兴言自成歌。嘉会岂重得,不乐当如何。
客行青塘岩,却望黄竿岭。陂陁缘大麓,嵽嵲陟孤顶。
蹲身事潜行,俯仰立梯井。灌丛方截辕,巨石忽树屏。
冥冥日脚昏,瑟瑟风力紧。但闻阴壑呼,不见行云影。
仆夫筋力尽,悽怆助悲哽。荆棘罥手足,跬步不得骋。
虎狼恐奔突,魑魅或骄逞。怪禽当我啼,毛发竖寒㾕。
常时山下民,攘劫玩官警。杀人委溪洞,椎宰肆庖鼎。
时平向置砦,恃险益顽狠。反思二水上,道路何炳炳。
坐贫昧艰危,欲速烦虑省。但伤游子魂,日夕更忧怲。
安得刬高崖,连山豁畦町。
远来踏草烟,须眉带秋色。村村改旧容,始知风雨力。
俯仰剩此亭,高天为我德。残荷挺孤房,柳静溪光直。
稼穑乃民命,丰歉在顷刻。君听寒蝉声,已为霜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