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写白居易文学创作时间之长、贡献之大,并为之赞叹。“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诗篇一开始就对白居易的诗作推崇极高,对诗坛上这颗巨星的陨落表示了深切的惋惜之意。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现存白居易诗中最早一首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应考习作,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岁,到会昌六年(846)逝世,时年七十六。其实,据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说,“及五六岁,便学为诗”,则他的诗歌创作活动尚不止六十年。像他这样很小就从事诗歌创作,一生坚持不懈的诗人,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历史上不多见。诗中说“六十年”,满含赞叹之意。特别是以珍珠、美玉来比喻他的诗,不仅对他几十年的创作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表示了由衷的赞美。像这样一位成绩斐然的伟大诗人,忽然辞世,叫人万分痛惜。所以下句言“谁教冥路作诗仙?”上一句平平叙起,这一句即以问句承接,其中充满着痛惜的深情,蕴藏着丰富的含义。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老臣的依依不舍之情,自己刚刚即位不久,正要利用万机之暇,来和这位敬仰已久的老诗人切磋诗艺,谁知道竟然来不及见面,就奄然去世了。“谁教”二字,饱含着对突然逝世的惊愕,和对老臣的无限爱惜。另一方面作者也隐然以白居易的知音自命,表现出对其理解和爱护。
中间两联,作者从老诗人的思想性格和诗歌成就两方面评价。“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这一联着重赞扬白居易不计名利、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思想性格。上一句使人联想到白居易年轻时谒见成名诗人顾况的情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一生多次遭贬、坎坷终生的情景,他像浮云一样,飘然不定,但又无处不悠然自得,专心从事诗歌创作。下一句接着说,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他认识到“无为”是自然的规律,以“乐天”为字自勉。“无为”“知足”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李唐王朝极力提倡的思想。
尾联则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这是在颈联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文章已满行人耳”,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与行人形影不离: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听到吟诵白诗的声音。而作者听到吟诵之声,就会牵动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
此诗为唐宣宗悼念白居易之作。诗中高度概括了白居易的创作历程,尤其用“童子解吟”和“胡儿能唱”,点出了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风格及特点,用“已满行人耳”来形象地表明白居易之作品的影响及被欢迎的程度。此外,诗中还流露出作者对白居易之死的惋惜和伤感,这也是其性格和重视文学家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诗中还反映出作者对白居易文学主张的认同。
蛇豕何知阚近坰,且欣鏖战扫膻腥。寄声急走破羌帖,归路还经征虏亭。
多难兵间头更白,放怀物外眼终青。花残不负岩边约,更看前焚老上庭。
低鬟染就宫云绿,麝裙晓展潇湘六。杨子桥东梅岭西,归魂几夜销香肉。
轻妆淡抺浅规眉,爱著生衣弃纨縠。一身飘落等吹花,千里家乡任白鹄。
东邻移去复西邻,那得王昌与宋玉。梅花终作处士妻,海棠暂试诗人目。
卖珠补屋是何人,方领长环穷也足。但得夫婿不从军,同向沙田种麻谷。
羡君五十赋归欤,我亦头颅五十馀。把袂不须伤远别,病夫行已厌尘裾。
画帘双燕争花影。睡未足、海棠惊醒。玉骨六铢轻,心怯温泉冷。
起来弄色芙蓉镜。分外好、髻松鬟整。无力倚薰笼,呼点龙团饼。
茶果供谈烛映屏,美人相款宿寒厅。朦胧林表初弦月,隐见云间过雨星。
起望招摇知夜午,行随冠佩祀秋丁。初心向道频中止,迟暮吾惭践孔庭。
瘦柳依桥,江枫伴岸,水乡十里帆斜。能几番寒,秋深处处人家。
西风不管尘寰事,到荒郊、冷换年华。新霜里,红翻柿叶,雪散芦花。
登楼却记当年意,有梦闻楚些,歌咽胡笳。不道相逢,依然愁损天涯。
薄游早倦人间住,问閒云,何处仙槎。枉凝眸,残照无言,缓送归鸦。
十里波光净曲尘,牙旗锦帜各争新。东家女订西家女,桥上人看桥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