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是不同于一般的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历史事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越王勾践因此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的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是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是诗人的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感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的糅合在一起,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弱冠始同游,文章相砥厉。中年共墨衰,出入三江汭。
悲深宗社墟,勇画澄清计。不获入良图,斯人竟云逝。
峻节冠吾侪,危言惊世俗。常为扣角歌,不作穷途哭。
生耽一壶酒,没无半间屋。惟存孤竹心,庶比黔娄躅。
太仆经铿铿,三吴推学者。安贫称待诏,清风播林野。
及君复多材,儒流嗣弓冶。已矣文献亡,萧条玉山下。
郦生虽酒狂,亦能下齐军。发愤吐忠义,下笔驱风云。
平生慕鲁连,一矢解世纷。碧鸡竟长鸣,悲哉君不闻。
鸡鸣高树杪,狗吠墟里间。家人望车徒,远客造门端。
入门问所亲,上堂叙悲欢。行人暮饥渴,秉烛具盘餐。
明月照西户,三星烂中天。出门践野草,白露倏已漙。
十年苦行役,兹夕方来旋。宁知非梦寐,忽忽心未安。
午窗睡起。南风忽送西山雨。小坐凭轩。又报催诗吏打门。
时拈药裹。多病欺人年老大。底事关心。可是商家济旱霖。
平生澜石子,表表冠时贤。衣葛深怀玉,成蹊以不言。
澜心不足清,石胆不足坠。持此清坚操,本兵空诸边。
遥边尚折冲,况理宪台前。
魂归来兮山之阿,左田舍兮前大河。缅畴昔兮轻车过,揽佳城兮峰峨峨。
此间乐兮乐如何,谓异日兮罔择佗。言近戏兮乃非讹,入新宫兮以婆娑。
呜呼五歌兮歌且哦,惬其所欲兮佩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