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早朝行

乾元发生春为宗,盛德在木斗建东。
东方岁星大明宫,南山喜气摇晴空。
望云五等舞万玉,献寿一声出千峰。
文昌随彩礼乐正,太平下直旌旗红。
师旷应律调黄钟,王良运策调时龙。
玄冥无事归朔土,青帝放身入朱宫。
九韶九变五声里,四方四友一身中。
天何言哉乐无穷,广成彭祖为三公。
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

译文与注释

注释
乾之元,乾是天,元是始,乾元即是天道之始。
朔土,即北方地区。
朱宫,即朱红色的宫殿。
九韶本意为古代音乐名,周朝雅乐之一,简称《韶》。
九变,意为多次演奏。
这句的意思是用五种声调经常演奏虞舜时的九韶名曲,四方德才兼备的人都会团结在你的周围。 四友:周文王以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四位有德才的人为四友。

题解

  君主朝堂上会见百官,称之为临朝视事,百官朝见皇帝,向皇帝奏事称之为上朝。上朝对于百官来说,是他们每日的第一件大事。

  当长安郊野曙色才分的时候,大明宫里的钟声就响彻长安上空了,钟声告诉散居在各街坊的百官们,朝见皇帝的时候到了。待到百官赶到蓬莱宫,钟声仍然响彻云霄。宫殿的大门虽已开启,又依稀听见宫里 "鸡人"报晓的声音,说明皇帝本人也已起身,要与百官们相会于朝堂上。

  百官上朝,唐诗中也有说以"鼓声"为号令的。李贺《官街鼓》诗中说:"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王琦注:"《唐书》:“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其制盖始于马周。旧制:京城内金吾昏晓传呼,以戒行者。周上书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行李,以备窃盗,时人呼曰鼓,公私便焉。”可见置于街坊的鼓,当日暮、凌晨时敲响,主要用于警戒以防盗贼,也兼有报时的作用,以启坊门。原与百官上朝无关,但百官可以据鼓声判断时辰,所以唐诗中写到早朝的诗,多写钟声,也有钟鼓一齐写到的。

  "官街鼓"凌晨 "五更二点"敲起,相当于今日的早上五时左右。古代天子讲究 "勤政",所谓谓 "夙兴夜寐",上朝理事,不敢懈怠。上朝的百官们当然更要早起,因为他们散居于长安各街坊,距上朝的宫殿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路程。《明皇杂录》:"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是晓色朦胧中百官上朝的真实写照。

  唐时帝王每日都要临朝视事。《唐会要》引《仪制令》:"诸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会要》又载:“贞观十三年十月三日,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奏:'天下太平,万几事简,请三日一临朝。'诏许之。至二十三年 (649年)九月十一日,太尉 (长孙)无忌等奏请视朝,坐日,上(高宗)曰:'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拥滞众务,自今以后每日常坐。""每日常坐"即谓之 "常朝",是汉以来留下的遗制,唐代帝王大都是严格遵守的,房玄龄的"天下太平,万几事简",要求太宗改为三日一临朝视事,几乎可以看作是佞言,所以高宗即位之初 (高宗即位于贞观二十三年六月),为表示勤政,即恢复旧制。到高宗永徽二年 (651年)八月二十九日下诏:"来月一日,太极殿受朝。此后,每五日一度,太极殿视事,朔望朝,即永为常式。""受朝。即受朝贺,是在朔望日(每月初与每月中)皇帝会见在京所有官员规模更大、仪式更隆重的活动;"视事"即"每日常参"、"每日常坐",是皇帝会见五品以上"常参官"的日常事务。高宗即位始两年,即废务荒政,自坏体例,改 "每日常参"为"五日一度"了。至高宗显庆二年 (657年)三月,长孙无忌又奏请 "隔日视事";武则天时,敕 "每十日一朝",受到左台侍御史卢怀慎的批评。自玄宗以后,皇帝的 "每日常坐",虽然也偶有更改,但基本维持"每日常坐"的旧制。兴庆宫里有勤政务本楼,即有以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自勉的意思在内。不过,到玄宗晚年,亦渐废务荒政,所以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批评他在宠杨妃之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常参官之数,大约不下数百近千人,每日凌晨即起,梳洗一毕,即要匆匆赶往皇帝临朝之处,休假和因其他特殊情况"辍朝"时可以例外。早朝是官员们的大事。一方面这是官员们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官员们深感荣耀之事。每日面见君王,与闻或参与处理天下大事,正是一种个人价值所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若早朝不至或迟到,处罚也是很严厉的。唐政府规定:"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文武常参官或有晚入 (即迟到),并全不到及班列失仪,委御史台录名,牒所由,夺一月俸;经三度以上者,弹奏。”

  唐诗中写及早朝的诗格外多,本诗即是其中一首。

  鲍防(722年--790年),字子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官员、诗人。天宝十二年(753年)考中进士科,历任节度使府僚属。大历五年(770年)召入朝廷任职方员外郎。后召入朝廷任御史大夫,历任福建、江西观察使,又召入朝廷授任左散骑常侍。跟随唐德宗李适到奉天,升任礼部侍郎,封东海郡公。贞元元年(785年),鲍防主持策试贤良方正科。后不得志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宣。
  猜你喜欢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向来闻汝拙将理,五日寝瘵未药喜。医良未遇肱三折,爱切徒劳夜十起。

欣闻安泰未愈檄,莫叹清癯肉消髀。径须营度还诗债,要看笔端翻峡水。

前时相见,楼头窗畔,尊酒望银蟾。如今间阻,银蟾又满,小阁下珠帘。
愿得吴山山前雨,长恁晚廉纤。不见楼头婵娟月,且寂寞、闭窗眠。

积庆今如许,生儿得宁馨。轲亲躬授教,韦子世传经。

寿斝明卿月,安舆拱使星。市桥何处在,梦断一溪青。

君家临川我庐陵,两郡相望宜相亲。
长安城中初结绶,石灰桥畔还卜邻。
扣门问道日不足,篝灯照夜论心曲。
寸莛那许撞洪钟,跛鳖逝将随骥騄。
闻君上书苦求归,君今岂是当归时。
满朝留君君不顾,我虽叹息何能为。
莫攀杨柳涛江岸,莫唱阳关动凄断。
行行但祝加餐饭,潮落风生牢击缆。
鸾栖枳棘已多年,父老犹传主簿贤。
扶杖喜迎新使者,赤帷何惜与高褰。
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因心浑浑,所以面团团。
海上千年实,峰头十丈花。
年年当令节,同献玉泉家。
金渊醇酒贱,足可醉亡何。
日觉醒时少,其如饮不多。
人生间调笑,俗事暗消磨。
此意神仙会,山童亦解歌。

七峰?崒拥层峦,偃盖孤松石上蟠。行云白龙何处去,暮云深锁洞门寒。

宿雨清龙界,晨晖满凤城。升攀重阁迥,凭览四郊明。
井邑周秦地,山河今古情。纡馀一水合,寥落五陵平。
处处风烟起,欣欣草木荣。故人不可见,冠盖满东京。
为郎虽已久,归家较亦近。
陶潜有故居,梅福亦终隐。
日恋北堂萱,时观东窗槿。
应知此别长,含泪不堪抆。

巨力曾扶国步安,功成犹未鬓毛斑。天心正佑宋无极,人意讵容公久闲。

裴令纵能娱绿野,谢公可是老东山。何当鼓棹轻千里,款奉清谈宴俎闲。

笳声先阵至,心慓半无闻。
相视绝生色,满前皆死云。
锋才没余响,鬼误是残军。
奏草推元帅,能无悔所云。

小亭终日对幽丛,兀坐无言似定中。苍藓静连湘竹紫,绿阴深映蜀葵红。

猫来戏捉穿花蝶,雀下偷衔卷叶虫。斜照尚多高柳少,明年更欲种梧桐。

往来成二老,风味忆三玄。飞锡威仪见,还山妙处传。

文章终是业,解脱恐无缘。觅得蓝舆访,须参白足禅。

浮图凌虚空,直上破青霭。创建开宝初,屹峙吴越界。

厚蟠苍山根,高出飞鸟外。我来试登攀,耳目为一快。

初恍穿沈冥,稍进离昏昧。盘回讶螺旋,扪摸駴神怪。

逾时至绝顶,遂与日月会。连山俯培塿,长江绕衣带。

海门列其东,潮头势淜湃。会稽青嵯峨,隔岸如点黛。

风帆与沙鸟,一一类浮芥。回观壁间书,劫火烧不坏。

乃知象教雄,愈信佛力大。贾勇既忘疲,登危亦知戒。

我昔泛棹游焦山,曾见杨公所遗之玉带。文襄谋略海内传,能途逆瑾功尤大。

又尝驱车上春明,得向椒山杨公祠堂亲展拜。平生胆不借蚺蛇,尚留谏草壁间发光怪。

胜朝气节无与俦,正嘉诸臣通沆瀣。下逮天启昏乱朝,西台謇谔洵为最。

御史周公铁作肝,立朝慷慨称匪懈。对仗弹章劾厂公,不惮五虎十彪逞毒害。

朝归乡里暮圜扉,击佞未成甘首碎。遗文零落不可知,傥获缣缃生敬爱。

吴江地僻公故乡,梅叟来居学官廨。耆文好古擅风雅,休沐余闲阅书画。

贾人不识公手书,捆束牛腰市中卖。百钱买得喜欲颠,细字联珠大编贝。

装池釐订具苦心,伏暑阑时勤晾晒。移官携向金陵来,箧笥深藏防破坏。

因思名臣墨迹以人重,片纸俱堪阅时代。何况草书神妙走龙蛇,居然争坐位帖同一派。

天留神物不敢私,广大流传推法界。何妨施向枯木堂,解脱因缘两无碍。

遍徵题咏为证盟,欲令海天佛国添佳话。永嘉方伯本通儒,护法宰官拥冠盖。

巧偷豪夺防未然,印钤朱纽篆垂薤。从兹人胜坊间定慧寺,常同杨公玉带山门挂。

我今对此转踌蹰,绢素多年无不败。何当镌石嵌壁间,得与松筠庵中谏草之堂遥作配。

裘敞山肩叠,惟拥诗肠热。宝鸭温香不敌寒,更榾柮、金炉爇。

酒暖香芬烈,茶熟烟凝结。旋贮阳和虚室春,凭它一尺门前雪。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