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来时风浪夜喧惊,归去潮波枕席平。非是波神有分别,故教清昼看寰瀛。
不负丹鸡约,来寻白马盟。龙钟著帽进,爵跃倒衣迎。
感慨追平昔,惊呼问死生。殷勤一樽酒,闲健且同倾。
路转山回处处迷,不登绝顶即寻溪。寒泉彻底清人目,乱石盘空割马蹄。
绕径黄花犹戏蝶,隔村红树乍闻鸡。无端客思匆匆甚,好景其如每倦题。
池塘过雨,林阴催晚,流水数里绉玉。扁舟一叶秋俱远,摇曳柳枝疏影,竹枝新曲。
冰镜无尘留客住,待野鹭闲鸥同宿。看极浦、几点渔灯,伴夜静人独。
曾记垂虹泛棹,红儿低唱,细和参差横竹。紫云前度,碧云今夕,旧梦游仙重续。
望天高露迥,树杪烟鬟洞庭绿。清凉界、醉醒都好,戏采荷珠,归来衣袖馥。
白鹿呦呦亦几年,真儒挺出此开先。斯民没齿宗先觉,吾道垂光映后天。
秦汉以来千百载,颜曾之后两三贤。谁将幻语惊聋瞽,谬指他途作正传。
缟衣玄瓜立前除,天上人间剪纸糊。除却青青三四叶,月明满地却全无。
鲲鹏变化北溟起,抟风上击三千里。摩云八翼忽乘空,鹏雏先向天池徙。
暨阳城外龙山趾,世泽上追汉御史。忆昔弘治乙卯秋,父子同举魁多士。
才名伯仲陈纪群,承家已足称桥梓。郎君跨灶更轶伦,三年报政官直指。
抗章首劾外戚横,触邪先从内官始。是时朝政由奄人,廷杖三十矫称旨。
纵然日月旋更明,一副提刑卒致仕。阿翁时官农部郎,粉署承恩荣金紫。
一夕倦游归去来,睥睨簪缨如脱屣。新篇赋就倦飞吟,传钞顿贵洛阳纸。
自时哲人早知机,时哉仿佛山梁雉。荐绅祖道同赋诗,斗捷争妍各逞技。
城北徐公朱紫阳,才华倜傥尤可喜。迄今世变几沧桑,卷轴纷纶目炫视。
二疏之后作者谁,千古清风堪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