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嶰山有奇竹,老弃阴崖巅。太丘有神鼎,逃匿千丈渊。
光景閟不见,音容杳无传。岂能向时俗,干进心拳拳。
世贵一人敌,又称朱丝弦。吾欲评其风,愿君咏此篇。
饱我德更勤,青州两从事。酣饮愧无言,未尝识奇字。
恹恹灯火。和合窗边人一个。风袅炉烟。不见工夫有线添。
日长思寝。梦也凭空能作忏。悔把鸳丝。不绣连枝绣折枝。
纵步副游情,瞪目惬心赏。晚霁爱澄川,流光极漭泱。
丰年蚤谷登,间原百草长。阴阴迤阡陌,郁郁丛灌莽。
塘迥蒲稗深,陂转场圃广。境幽客意间,雨过山谷爽。
墟烟淡将夕,沙路平如掌。孤村人未归,高树闻蝉响。
襟度休休发兴长,衣痕在眼自淋浪。望依北斗天垣近,坐爱东村夜色凉。
霜竹种成凡几个,早梅吟罢有馀香。远游莫忆当年赋,大老惟因住帝乡。
便有沧洲趣,澄波坐渺然。买鱼还自钓,汲井谬称泉。
花外都无地,波中别有天。浮萍看动荡,昨日已栽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