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主要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它的创作背景应该从“大历三年(768)冬”推出,安史之乱发生于756年,这场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转变,也给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这点也反映到杜甫的诗歌当中,从“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一句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也是很迷茫的。因为他说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安史之乱后的现实并未改变杜甫的忠君恋阙的心,但也流露出了一种迷茫的情绪。前途未卜,不知何去何从。其次,我们知道杜甫的诗歌十分重视炼字,他很讲究对 仗,“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的对仗十分工整,其中“翻”和“洒”字用的也十分贴切。最后,杜甫在此诗中还用了典故,就是 “鲲鹏”,他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非常贴切。
以“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开端,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
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庞公喻刘表,仲尼小樊迟。为学贵自广,遗安亮无危。
若人隐耕稼,取乐宁在兹。用舍随所遇,荣贱心弗移。
闭门面场囿,开轩瞩清池。棕叶覆我牖,藤花垂我衣。
方春始微雨,薄言往东菑。田叟既相勉,耰种恒及时。
稻苗日已长,稂莠日已稀。远心易无闷,悟物兼忘疲。
虽云体力倦,斗酒聊自怡。伐檀夙有戒,素食良可讥。
岂不善微禄,知命复奚疑。
客里登高思欲飞,乾坤但觉此生微。关河迢递亲垂老,松菊荒凉人未归。
六代空台馀古塔,几家新冢对斜晖。寒烟蔓草西风外,惟有秋荷好制衣。
看凉萍散镜,卧柳阴桥,闲倚孤篷。万卷成书逸,算古怀绵缈,知己难逢。
所思路隔秋水,门巷忆芙蓉。借舻雁鸣寒,溪鸥问讯,旧约应通。
匆匆。怅迟暮,认嫏嬛福地,翠莽烟重。食尽神仙字,叹前生脉望,犹滞尘红。
楚云为我招隐,心素美人同。待说与相思,扁舟听雨还听风。
苍崖削云根,寒碧凄以耿。奇哉一片石,澄江照秋影。
初疑太古月,团圞堕湘岭。又疑舜二妃,袖此疑荒梗。
年深藓花积,班竹閟幽冷。我来及秋仲,拂拭光炯炯。
步上浯溪台,乔木带烟暝。其西为{厂吾}亭,规制仍峻整。
循崖自东下,湍流激奔猛。青山阅人代,岁月谁记省。
粲粲元道州,恍若通欬謦。摩崖余大碑,冻雨洗绝顶。
颜黄并魁峙,三浯快驰骋。低徊日已夕,怅然觅归艇。
色香味总闻三绝,荔到名园品绝奇。地远独便人不见,中州何物拟伦之。
积水东来溯极天,杯浮三万觅单传。等閒三昧都游戏,未识齐州九点烟。
金川南上佳山水,翠壁丹崖相对起。玉山三十六芙蓉,都入樵翁笑谈里。
藤萝缚屋薜荔衣,朝往青崖曛暮归。松阴遗世时高枕,谷口行歌日看棋。
昔年我作金门客,素衣半化缁尘黑。当时柱笏望西山,始信渔樵不轻得。
今年奉敕又朝天,手展诗囊索赠篇。移文未许山灵诮,伐木终期友道全。
丈夫出处须知命,轩冕山林总天定。他年我亦谢官归,迟尔长镵绿萝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