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然后写心中情。面对这一派好景,此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
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现时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残寒正欺病酒,掩沈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
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
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
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
青楼彷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澹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沈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相国家风独,夫人壸范如。宝珈宜服象,文锦合轩鱼。
感慨温成议,光华庆寿馀。非夫闻敌退,应愧此生虚。
贞观盛德后,馀庆未渠央。旧闻闽海家,欲纵燕山芳。
教子嗣先训,开轩翼中堂。地偏市朝远,几净书简香。
先生陈太丘,饭糜百忧忘。弟子俱羯胡,不闻触屏僵。
一变豪侠窟,遂成邹鲁乡。下车里门外,他年看诸郎。
坐上纡素发,诜诜立冠裳。我诗自可弦,请以侑壶觞。
昨夜都门新过雨。秋水秋风生潞渚。有客正南行。图书画舫轻。
文昌运执法。芒采光如月。路已近衡阳。思君湘水长。
浪游忘却路行艰,百里归程十日还。白石乍迷云外岭,丹霞遥失雨中山。
孤峰暝色乍僧话,满院春风解客颜。回忆旧游半城市,不知能有几人閒。
平生结客少年场,一剑登坛镇夜郎。马上山川连六诏,匣中风雨渡三湘。
情知壮志图龙额,无奈离愁数雁行。别后相看万馀里,尺书几日过衡阳。
翰墨传名教,公深有世风。斯文今乃丧,吾道亦何穷。
埋玉嗟何及,挥金乐未终。子孙知心盛,断狱有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