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76年),当时杜甫正流寓夔州,因瞻拜武侯祠有感而作此诗以悼念诸葛亮。该诗前两句描写庙内、外的景色,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武侯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后一联诗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道出了武侯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境遇和心情。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丈夫贫贱相看老,岁寒松柏同枯草。发愤徒为风雅篇,羁怀又向燕云道。
云中地苦难为情,匹马萧萧事远征。泪洒昭君青草墓,歌投都尉牧羊城。
不嫁红颜厮养卒,何妨奇服曼胡缨。雕虫篆刻虽无用,一字褒讥臣子恐。
君追孔氏著麟书,我学三闾持橘颂。云中魏尚旧宣威,今日曹公肃鼓旗。
缓带投壶垂雅颂,彩毫题赋掩晴晖。容仪欲见如琼树,书札相将隔紫微。
八月龙沙飞急雪,中军置酒琵琶咽。令德高言相献酬,君欢好把酡颜啜。
云鸿下雀罗,越客变燕歌。燕歌声激烈,越客悲奈何。
长歌剑斫地,短歌发直竖。朔风吹易悲,四座俱陨泪。
少年羞睚眦,壮士重意气。拔剑杀仇家,生死无顾忌。
猛虎欲攫人,不择愚与贤。食胆中自知,岂避猛虎前。
出门远孤征,雄剑终夜鸣。窜身脱芦下,亡命入幽并。
幽并多豪侠,结交踰平生。杯酒接然诺,信义何分明。
白日高渐离,筑声怆以怦。田光为君起,片语谋立成。
荆卿独忼慨,舞阳乃辅行。上马报仇去,土花照青冥。
秦庭事一就,干载扬令名。
晴明无事登霞峰,伸眉极望开心胸。太湖万顷白潋滟,洞庭两点青濛茸。
初疑仙子始绾角,碧纱帽子参差笼。又疑天女来献花,玉盘捧出双芙蓉。
明知此境俱幻妄,对此悠然心未终。徘徊不忍便归去,夕阳又转山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