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乐府诗。李益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
诗的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描写,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有韵致。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又称“斑竹”。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连类而及,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绪。正在这时,诗中人又看到引动她愁绪的另一景物,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鹧鸪喜欢相对而啼,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子、思妇,都怕听鹧鸪的啼叫。看到听到鹧鸪的飞鸣,自然会使这位思妇的愁怀,一发而不可收了。
“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以阴云喻愁怀,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鹧鸪词》的“处处湘云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闷的心情。
诗的前三句,诗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鹧鸪这些景物构造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把气氛烘托、渲染得相当浓烈,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边翘首凝望的身影,感觉到她盼郎归来的急切心情,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绘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怀远图来。
这首诗清新含蓄,善用比兴,具有民歌风味。抒情手法全靠气氛的渲染与烘托,很有特点。
供奉殿上靴,能驱力士辱。彭泽腰间带,不为督邮束。
拂衣归去来,时异神相瞩。高风邈何存,青莲与黄菊。
少年未识事,冠带逐时流。一悟名为妄,悠然返林丘。
假此精舍居,萧条岩径幽。竹树共清密,川涧屡环周。
高峰延新旭,华栋鸣晨鸠。晞发东轩下,群书散不收。
嘉名余始制,妙翰若云浮。况有同心友,觞咏接绸缪。
始来适朱夏,今已踰素秋。谬处山水宅,惭非仁知俦。
耽玩昧出处,栖泊愧淹留。诚知非吾庐,且得性所求。
九日秋高日尚炎,六平山水耸遐瞻。喜兹洛社宾朋集,爱此林泉吏隐兼。
濯热忽临东涧曲,登高直造首山巅。菊花灿烂盈头插,蓁莽离披裹手拈。
张旭三杯闻大笑,太邱群子奋双髯。广文磊落襟怀爽,学士风流酒令严。
石鼎联诗茶共啜,瓦炉煎酒火频添。不须公子调冰水,安得佳人露玉纤。
鹤唳千嵓秋雾薄,松号万壑晚风恬。樽前丹桂飘金粟,石上苍藤挂素蟾。
此会明年谁最健,胜游今日我何厌。从教月色随人影,不觉凉飙堕帽襜。
记取六平同赏处,老夫应合诵陶潜。
楼阁玲珑百宝装,延和奢丽甲维扬。最怜纸醉金迷地,转瞬都成瓦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