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丘书事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在《三国志》里早就认识了边防重镇巴丘,而今年岁老迈,只因避难才得以初次一游。
听到寒风吹刮树木的飒飒声响充满了广阔的洞庭原野,又见惨淡的日光笼罩着岳阳楼。
四年来的风餐露宿、辗转奔波使我的生活饱受声扰;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
唉,朝廷未必会派鲁肃这样的良将镇守上游,我这个书呆子却空自焦急几乎全白了头。
注释
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
三分书:即《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
胡:指金人。
晚木:秋冬的树木。
影:指日光。
吐乱洲:秋冬之际,洞庭湖水落,湖中露出许多不规则的沙洲。
上流:三国吴的主要领地在长江下游,巴丘对它来说,乃是上流。
须鲁肃:因蜀将关羽镇守荆州,吴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与关羽对抗。鲁肃:三国时期东吴战略家,周瑜死后继任都督,统领军马。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诗人自我嘲讽之词。

赏析

  诗中首联以《三国志》起首,奠定咏史的基调;颔联描写眼前之景,写得气象开阔;颈联感慨自己政治上坎坷漂泊的际遇;尾联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事,表达内心的情感。全诗沉郁蕴藉,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首句“三分书里识巴丘”引用《三国志》说明巴丘的重要,为题目“书事”打下埋伏。诗人读《三国志》时就认识巴丘的重要,总想能亲临其地。紧接“临老避胡初一游”,句中“避胡”二字使此次之游充满辛酸。胡指金人,自不待言。自然是初游,接下即写所见景色及感受。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上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酣”字用得活,这句是耳闻,写声。下句写眼中所见,视线由广阔的洞庭野收至岳阳楼。“抱”字也用得活,这句是目睹,写色。上句给读者一种动乱危迫的感觉,而下句却表现日影紧抱岳阳楼这一洞庭野的中心景点,又使读者从动乱中透出一线安定的希望。两句相连,使读者从景色引起更多的联想

  第五句“四年风露声游子”接“临老避胡”而来,诗人从宣和七年(1125年)离京师到陈留,因金人入攻,辗转奔波,已经四个年头,“风露”二字既是自然界的风餐露宿,也含有政治上挫折和敌骑声扰。“十月江湖吐乱洲”写洞庭水落,湖里出现七大八小的沙洲。“吐”字用得生动险劲,“洲”上着一“乱”字,也隐寓世乱之感。

  尾联“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值得玩味,表面上是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事。巴丘处在东吴的上游,是边防要地,须得鲁肃这样的良将,方能把守。表面是说,现在未必需要鲁肃这样的人镇守上游,自己是书呆子。却为上游无人而急得头发几乎全白了,但是“空”急无补于事,从结构上是回应首句。可是细细琢磨,这两句大有文章。题目是《巴丘书事》,却没有写出什么事,原来所谓“书事”,就是让读者从这尾联中去体会。这年七月,抗金老将宗泽在开封连呼三声“渡河”,气愤而死。这是因为宋高宗采取逃跑政策,不敢亲冒矢石,北复中原。《三国志》写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鲁肃以自代。这里暗以周瑜比宗泽之死,但朝廷不知起用鲁肃这样“智略足任”的人才,言外之意,隐然有以鲁肃自负的味道。但不便明说,所以隐约其词,说“未必”,说“空白”,都该从反面理会。又怕读者不易理解自己的苦心,所以题中着“书事”二字,使读者联系当时形势,思索得之。宗泽死在七月,但消息传到流亡中的陈与义耳中,已是十月,所以诗人用“书事”二字以为暗示,使读者探索其难言之隐,忧国之情跃然纸上。

  这首诗抒写乱离,忧心国事;首尾呼应,中间两联意境雄阔,对仗精妙而又富于变化,“酣”“抱”“声”“吐”四字,尤精彩、生动,声调,音节,洪亮、沉着。全诗由叙事起,中间寓情于景,最后以议论感叹收结。声情跌宕,气韵雄深。

创作背景

  公元1128年(建炎二年)十月,金兵声扰徐州、泗州、扬州等地,宋高宗赵构弃扬州,奔镇江、秀州,最后抵杭州。诗人从邓州避难来到巴丘。面对江山形胜,心中感慨,于是写下这首诗。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猜你喜欢

金缕裁衣玉缀裳,扫除瘴暑作秋香。一杯拟做重阳赏,更借西风一夜凉。

春透帘栊已解寒,春盘相送拟追欢。轻冰向暖难成冻,残雪经销不作团。

阶下草芽方展绿,枝头梅子已生酸。袁安今有伸眉意,莫作冬前故态看。

木有摩厨,生于斯调。厥汁肥润,其泽如膏。馨香馥郁,可以煎熬。

彼州之民,仰为嘉肴。

寒劲无遗暖,晴行失老怀。叶飞枫骨立,萍尽沼奁开。

路好仍回首,泥残敢放鞋。登临不须尽,留眼要重来。

彦冲贫而文,养母终不娶。母殁亦旋卒,故友表其墓。

其友江韬叔,感逝诗无数。乃云最善画,虽见空想慕。

梅泉爱韬叔,短卷孰相付。卷中写人物,隽笔生澹趣。

閒閒若无意,冉冉胸中吐。绝非画工艺,祇有天机露。

平生轻戴吴,少见论颇误。泠泠性真语,已过初不护。

以此思其人,贤达多妙悟。江诗不吾欺,得之幸奇遇。

毕钵罗峰回入霄,不通猿鸟不通樵。横空独木如飞栈,半月山人一换桥。

回舟武昌郭,暂往樊水上。樊水何清冷,樊山亦孤壮。

寿藤验百岁,乔木过十丈。绝俗殊崎岖,攀缘幸可傍。

林端见渔舍,户牖相背向。鸡犬鸣云中,神仙岂殊状。

昔闻元次山,于焉寄荒浪。邻里俱已非,陵谷平得丧。

茅茨固微物,芜灭不可访。向乏数卷书,终随众人葬。

清时易直道,末俗摈高尚。陈迹成渺茫,孤吟屡惆怅。

云边薄雾初开障,雨后清风不起沙。路入天关还作客,境非人世欲忘家。

涓涓石溜鸣苍玉,闪闪林霏散綵霞。一望浮屠遍山谷,南薰偏发傍岩花。

海水天风莫重论,吾曹交谊向来敦。冯驩长铗应犹在,范叔绨袍故自温。

千里人归孟诸野,十年客散信陵门。閒心已绝诸缘累,独有平生未报恩。

满空寒雨度潇湘,楚水燕云道路长。惆怅故人千里别,好传尺素过衡阳。

岁晏俄闻上国行,安车可是暮年情。早朝翠雾沾衣湿,夜直银河入坐清。

社稷忧勤霜鬓短,江湖归梦钓丝轻。相携不尽丁宁语,歌断骊驹白下城。

二月风光似洞天,红英翠萼簇芳筵。楚王云雨迷巫峡,
江令文章媚蜀笺。歌黛入颦春袖敛,舞衣新绣晓霞鲜。
酒阑香袂初分散,笑指渔翁钓暮烟。

岩阿堪入画,一望郁苍苍。山气沈秋涧,松阴断夕阳。

远云寒曳带,流水细吹簧。却羡探幽处,林风扑酒凉。

借问城中推妙手,谁能写得使君心。
深院锁蛾眉,黄花一两枝。
晚来天气好,浑似早春时。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冒寒重到蓟门游,羌笛呜呜起戍楼。应有开元遗谱在,月中三弄小梁州。

琴瑟不专一,哀乐音自殊。车笠本忘形,聚散意何如。

生平性忤俗,惟君鉴区区。譬彼拱璧珍,瑕岂能掩瑜。

清风拂菉竹,绿水映红蕖。南北千万里,萍水得相于。

磨盾草飞檄,昔曾温陵俱。鲸牙掣瀛海,骥足展天衢。

目下无馀子,心中不薄予。何期文字阨,捷径争奔趋。

魑魅谀钟馗,梅鹤招林逋。隐偶分朝市,名何损及厨。

香草寄美人,杖藜怒唱喁。小青怜照影,洛神赋子虚。

三载清漳游,一任牛马呼。场频逐傀儡,姿还叹柳蒲。

重访子云阁,穷回墨翟车。怀偕吟兴减,年随豪气徂。

迹久羁南国,梦飞绕西湖。风雨来故人,要路谪伧夫。

藻华摅齑臼,盐酸别梅诸。芝兰道义交,交亲迹肯疏。

绨袍贻范叔,顾我同悲愉。意气倾肺腑,鬓毛惊头颅。

蜀锦浣冰雪,汉书秘葫芦。膻慕旋磨蚁,光驰过隙驹。

臂复攘搏虎,哺莫报慈乌。帆开退飞鹢,栈恋秃尾驴。

举家同泛宅,海外事饥驱。道路日以远,猗欤其那欤。

枯槎乘张骞,一毛拔杨朱。载怀短主簿,各滞天一隅。

偶然弄柔翰,艳体禁豪粗。嫫母不忘饰,犀心不医愚。

傲骨支嶙峋,空教鬼揶揄。管城无肉相,此绝非虚诬。

平子四愁咏,刘毅儋石无。与君复同调,清贫乐有馀。

竹溪我适至,瓜代君方图。我才驻行脚,君又理军需。

哀鸿嗷澎岛,刍粟挽征途。使君心似佛,报国竭愚驽。

挂席拾海月,调瑟得名姝。甫奏瀛东绩,高翔兰北凫。

芸仍舍田芸,腴比砚北腴。相逢下车揖,相思藉以舒。

须眉犹畴昔,寒温叙喔嚅。饮君以村酿,饫君以园蔬。

心赏慵拙咏,韵斗大小苏。自君渡兰冈,剩此昂藏躯。

霁色五云开,得君尺一书。上言长相思,下慰离群居。

烟云满卷帙,一一探骊珠。清已颂棠封,庭更有悬鱼。

盐铁见经济,论不同迂拘。但忧齐氓溺,不愁陶径芜。

期月而已可,富教加庶乎。马援诫子侄,赤黑在所濡。

收其放心放,免为污下污。烦君涤旧染,烦君雕朽株。

答君琼瑶赠,书到麦秋初。邮筒频往来,慎勿吝琪琚。

喜君晋头衔,不为不虞誉。正音遗雅乐,东郭逃滥竽。

赋罢再叹息,明月满阶除。努力加餐饭,麟兮吁嗟吁。

白日街头独自行,夜间屋里独自卧。
山高不碍白云飞,竹密不妨流水过。

天气清于洗,恰将些,愁丝恨缕,沁人心里。当日情怀今后事,细想从何说起。

便说也,无人听矣,放眼天池真咫尺,问何时,才作飞鹏徙,有志者,那能已。

年来我已心如水,但如何,人闲恨事,都无料理。只有文章遭挫折,还是伤心馀事,独不见,如君壮志。

酒后酣歌挥泪语,十年前,自负奇男子,怎潦倒,竟如此。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