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轩竹石

闻说君家景趣幽,东轩竹石映清流。万竿苍玉松煤润,一块玄精墨沈浮。

舜世移根从嶰谷,禹时充贡自青州。虚心尽日当窗立,重质何年此地留。

十载子孙多似箦,三春苔藓滑如油。月中风舞颠鸾尾,岁晚霜凝睡虎头。

借看屡招坡老辈,拜呼频见米公俦。声敲环佩星芒夜,骨露琼瑶鹤梦秋。

席地醉眠怜翡翠,引瓶磨洗厌蜗牛。谩期别墅开三径,誓向平泉占一丘。

挑笋旋烧供茗椀,束薪烂煮对吟瓯。明当直造林深处,镌刻新诗记胜游。

(1413—1465)苏州府昆山人,字时乂,号介庵。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
  猜你喜欢
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
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

薰炉玉煖云生岫,晓鉴鸾窥翠扫空。未许尊前听金缕,两公新句漫争雄。

黄茅垄上雨和泥,苦竹冈头日色低。自是行人行不得,莫教空恨鹧鸪啼。

退之龙移信奇语,巢居插天厌平土。永叔盆池意更豪,百里中分千丈举。

程子真龙幸一见,误信神奇同朽腐。豪釐脱命偶获赦,几逐虾鱼卷飞雨。

好龙徒得画龙本,冥想灵踪定何许。董源能作拔山势,蝘蜓寻常宁可侮。

尸居如我不足论,龙变云云聊戏汝。

五人墓畔一抔土,尚有残碑留废圃。其人更在五人前,一样英名照千古。

相传有明万历中,织造太监来孙隆。六门税吏虎而冠,诛求不顾闾阎空。

葛将军,真铁漠,蕉扇一挥吴市乱。老拳毒手各争雄,霹雳青天狐鼠窜。

束身归罪官吏愁,锒铛掷地寒飕飕。男儿死耳复何恨,含笑愿从要离游。

戴吾头来竟不死,从此义声动吴市。后来颜马沈杨周,五人乃是闻风起。

我寻五人墓,因至将军坟。当时国事何纷纷,赤丸斫吏固恶俗,铜山破贼真奇勋,斯人不愧称将军。

山塘七里烟波活,芳草离离埋侠骨。后人倘访五人碑,无忘有此一条葛。

无复当年弄墨辰,断纨影里认前尘。青溪画阁秋如水,写出芳兰竟体人。

盛年忧国鬓毛苍,谏疏端堪铭豆觞。
行或使之苗膏雨,心乎爱矣藿倾阳。
荣华不与群儿竞,名节须留千载长。
试看丹青阁中句,吾宗有此好元方。

芭蕉初展青鸾小。春光暗逐飞花老。双燕引雏归。湘帘特地开。

阴晴看未准。乍暖还轻冷。一样困人天。惜春人自怜。

杖藜到处立苍茫,两脚青山老法幢。
飞去白云何处住,一蓑烟雨下吴江。

乘凉凭画阑,萤飞频仰视。解渴何所需,冰盘浸瓜李。

便敌曹公梅,差亚陈家紫。星斗挂疏林,柳枝拂棐几。

忽然起惊风,乱飐芙蓉水。明月皎皎光,直照深潭底。

何处碧荷香,沁入金尊里。

招隐何处所,宛在栎山岑。人同西岳号,地异真源寻。

履随绿玉枝,冠映青瑶簪。罗月炯颜色,松风洒尘襟。

鍊液变白雪,烧丹成紫金。传授龙马图,啸歌鸾凤音。

稽首希夷子,寥寥同此心。

贞白谁同调,山矾与水仙。托根同草木,清浊自天然。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沉。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馀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南城雨尽午风和,二客相从步屧过。流水陂塘春事减,落花门巷晚愁多。

银瓶自泻沙头塘,宝瑟谁调陌上歌。莫写江南断肠句,贺郎憔悴发空皤。

莫笑唐张我,心骄贾相门。无求驴背稳,难屈布衣尊。

名纸诚多事,归鞭稍避喧。宁知同魏勃,代扫夜初昏。

年年送穷穷愈留,今年不送穷且羞。
穷亦知羞穷自去,明朝恰与新年遇。
赠我椒樽属故交,频频推解为同胞。
客路相依十四载,明年此日知何在。
修门遥遥路难通,古来击楫更谁同。
也怜窭空嗟无告,犹欲坚持冰雪操。
爆竹声喧似故乡,繁华满目总堪伤。
起去看天天未晓,鸡声一唱残年了。

风竿转暝,云絮蘸空,沈阴遍洒郊陌。正见燕寒巢幕,衔泥话春色。

乌衣巷,前度客。定识我、秀眉吟窄。旧尘在、一片残衫,酒晕青碧。

哀乐念今昔。不到中年,不信世情隔。但憾著书缘绝,咿唔抚空壁。

沧波路,归思寂。早倦听、下亭凄笛。赋愁了、冷雨檐花,清漏初滴。

柳外莺声碎。晚晴天、东风力软,嫩寒初退。花底觅春春已去,时见乱红飞坠。又闲傍、阑干十二。阑外青山烟缥缈,远连空、愁与眉峰对。凝望处,两叠翠。
鸳鸯结带灵犀佩。绮屏深、香罗帐小,宝檠灯背。谁谓彩云和梦断,青翼阻寻后会。待都把、相思情缀。便做锦书难写恨,奈菱花、都见人憔悴。那更有,枕痕泪。

横江渡头江水蓝,东风旗影落澄潭。人生莫作横江吏,日日江头数别帆。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