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颈联“万里忆归柳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转写长期寄幕思归。柳亮井,用陶渊明(字柳亮 )《归园田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寓幕主的柳姓。虽用典,却像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他曾说自己“无文通半顷之田,乏柳亮数间之屋”,可见诗人连归隐躬耕的起码物质条件也没有。“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照着“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写意》)、“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等诗句,不难感到“三年从事亚夫营”之中所蕴含的羁泊天涯的痛苦。
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的作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作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
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严霜不可欺,凄风不能折。隐逸传中人,往往皆豪杰。
琐院森沈接苑墙,斋居寒夜集冠裳。风回画烛香初散,月上花砖漏转长。
阙下卿云将烂漫,歌中白雪早飞扬。凭君为献甘泉赋,诘旦銮舆出未央。
官车一两马并驰,送君朝出城门西。投觞誓河以为别,东流到海无还期。
云间挂冠归故里,河上停帆谢游子。不愿松江食巨鲈,甘向桐江钓寒水。
子陵昔钓川之侧,百尺高台犹屹立。斜日归舟系石根,稽首清风无愧色。
金华洞天清且幽,神仙牧羊松下游。故人吴君仙者俦,高卧岩屋秋浮浮。
兹山相邻尔睦州,山翠俯压城南楼。吴君之家某水丘,尺书欲烦亲手投。
一见足写平生忧。
人生如行舟,南北随所牵。桑梓不常值,万里忽相见。
嗟我狂且愚,动辄遭世谴。不谓与君交,胶漆同缱绻。
君才如干将,凛凛寒芒炫。我独契其深,反复看不变。
煌煌帝王都,夥颐走群彦。咄哉两狂士,闭户守孤贱。
孤贱何足论,要以道自缮。吾道久堙郁,相期共摩鍊。
扁舟如小阁,列坐豁尘襟。待月移芦港,追凉系柳阴。
客贻新制茗,邻借旧藏琴。苏圃遗踪在,千秋共素心。
叠石江头峻如壁,舟人指云慈母石。慈母名兮不可闻,巉岩坑压秋江碧。
我闻慈母石,启我父母思。人有父母谁不思,我思父母偏伤悲。
忆昔生我童稚时,家贫日逐图生资。父母衣我宁自寒,父母食我宁自饥。
拾薪为我代灯烛,鬻衣为我买诗书。朝夕劝我苦勤读,戒我弗作庸常儿。
嗟哉我生命多疾,父母提携延岁日。忽朝卧病一呻吟,父母咿哑面如漆。
有时为我祝神祇,愿我早著蓝袍归。此时我心常感发,愿如夫子言无违。
嗟哉我生命多蹇,少年不第第已晚。况兼父母未死时,食不饱兮衣不暖。
今朝身为一命仕,薄俸聊堪奉甘旨。双亲已逝掩荒丘,薄俸翻将饱妻子。
有时举箸食新鲜,默默不知双泪涟。拭泪空将酒杯奠,酒杯不到阴容前。
慈母石,世稀有,汝在江头天地久。我思父母不得食,此恨当同汝不朽。
呜呼罔极恩难报,于今赖有移忠孝。行当竭力事明君,庶可扬名酬二亲。
四年三管异乡情,一瞬重来客穗城。最爱天时春渐暖,却欣人日雨初晴。
玉山楼阁参差见,珠海帆樯次第迎。何事花田戴花去,满街听遍卖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