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首联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尾联用典,写观雨感受,表现对抗金胜利的渴望。该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尽洗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积极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
寒梅本无心,适与春风期。孤根擢岁晚,桃李更媢之。
取我碧玉壶,荐此白雪枝。故人不可寄,耿耿空自奇。
故人隔湘江,独立知者稀。采香正滋兰,忍饥不食薇。
拿舟许过我,此约不可违。江南烟雨村,愿与子俱归。
雨断雪将堕,天低云可攀。谁穿东郭履,来款山阴关。
故人金公子,身窭心甚闲。道机久纯熟,世味饱险艰。
一杯不可缓,软此双脚顽。未忘膜外境,忽涌胸中山。
白眼槩六合,谁云书生孱。万类宅天壤,细观真市阛。
攫金掩醉眼,倚门眩朱颜。哀哉儿女态,今古可笑讪。
坐令一世豪,偃蹇栖茅菅。先生谈天舌,久挂屋壁间。
置之且默坐,观我无所还。纷纷造物机,颠倒转愚奸。
于我何所歉,莫叹箪瓢悭。
出崦不逢山,长江波淼淼。落日下遥汀,寒云翳沙鸟。
延伫目难穷,孤帆来树杪。
烟波浩淼道途修,久矣华胥托梦游。漫笑院门持钵去,新亭何处哭神州!
锦裹石,何苍苍,我行入封川,问之江上郎。云昔有辩士,往说南越王。
道傍见山石,指天誓不忘。谓苟得意归,不独衣锦还故乡,要使兹山之石同辉光。
一朝缓颊下南荒,车马千驷金满装。便令制锦百万匹,尽裹山石荣铺张。
至今岩阿草木昭煌煌,兽不得憩鸟不敢翔。烂然云霞彩,下照江中央。
我欲登其巅,窥海略扶桑。掇此五色文,献之紫虚皇。
有志愿莫遂,却立增慨慷。吾闻陆贾去汉室,乃有贾生流涕论帝傍。
惜此文绣被屋墙,丈夫未遇焉可量。衣或带索食秕糠,偶然会遇亦其常。
奈何暴殄恣所偿,胡不衣被沾四方。不曰爰居徒劳铿锵,匪悼尔石兮惟狂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