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的诗作在唐初流传极广,后来却一直被封建正统派视为“下里巴人”,不能进入诗歌艺术堂奥。现存梵志诗相当大一部分从内容上说,是劝世劝善的诗体道德箴言,这类诗较少文学价值。梵志诗最有文学价值的,当推那些有意无意作出的世态人情的幽默、讽刺画,就像这首诗。
这首诗录自敦煌卷子本《王梵志诗》卷第三。诗用第一人称语气写来,类乎戏曲的“道白”。自夸有一处世法宝,这就是与世无争、息事宁人。这种旧时代人的一种“共相”,在诗人笔下得到个性化的表现。“与世无争”的概念并未直接说出,而通过诗中人活生生的语言:“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来表述。被人欺负到极点,却死也不肯上县衙门申诉,宁愿吃亏,这是进一步写“相打长伏弱”,连“忍无可忍”的意气也没有。诗歌形象打上了封建时代弱者的烙印,散发着生活气息(“相打”、“伏弱”、打官司都来自生活)。而“价值百匹练”的夸口适足见出人物身分(以“百匹练”为贵,自然不是富人意识),表现出人物处境虽卑微而不自知其可悲。通过人物的语言,诗人刻画出了一个甘居弱小、不与人争的小人物形象。
这首诗录自费衮《梁溪漫志》卷十。与《我有一方便》一样,这首诗也用第一人称写,展现的却是一幅有趣的“三人行”的戏剧性场面。“骑大马”者与“担柴汉”,是贫富悬殊的两极。而作为这两极间的骑驴者,他的心情非常矛盾:他比上不足,颇有些不满(这从“独”字的语气上可以会出),但当他看到担柴汉时,便又立刻心安理得起来。诗人这里运用的手法是先平列出三个形象,末句一点即收,饶有情趣。章法也很独到。
这首诗真实地或略带夸张地写出了世人行为和心理上的某种通病,令人忍俊不禁,于笑中又有所反省。这首诗可作两种理解,既可看作是正经的、劝喻的,又可以读为揶揄的、讽刺的。但作正面理会则浅,作反面理会则妙不可言。这首诗作劝人知足看便浅,作中庸者的漫画象看,则惟妙惟肖。
梵志这首诗未必没有劝世的意思,诗人对笔下人物还很欣赏同情。但是,诗人没有作概念化的枯燥说教,而采用了“象教”——即将理予以形象地显现。而他所取的又并非凭空结想的概念化形象,而是直接从平素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积累中撷取来的。它本身不惟真实,而且典型。当诗人只满足于把形象表现出来而不加评论,这些形象对于诗人的思想也就具有了某种相对独立性和灵活性。当读者从全新的、更高的角度来观察它时,就会发现许多包含在形象中、然而不一定为作者所意识到的深刻的意蕴。王梵志这种性格解剖式的笔调犀利的幽默小品,比一语破的、锋芒毕露的讽刺之作更耐读,艺术上更高一筹。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五载前曾说此游,问程结伴几春秋。艰难水陆千余里,大小关梁六易舟。
畏路刺船频裸体,乘流开柁缓梳头。顺风一日行三日,莫待依滩怨石尤。
君不见獬豸不识字,高柱削铁坚,白简孰辨贤不贤?
又不见鵔鸃偏尚武,高屋压虎肩,五兵不理长酣眠。
铁崖老狂者,强项如董宣。小巾制子夏,正要江东传。
人间绯紫揎,已蜕风中蝉,脱巾漉酒东篱边。吴淞老褐来贺我,倒冠共醉春风前。
我歌此歌君拍手,东壶西阆开洞天,洞天之鹤为我双回旋。
仲夏夜向短,忽忽不得寐。所思眇天未,鸿雁冉而至。
佳人隔湘波,遗我云锦字。开缄珠贝光,亹亹见深意。
绸缪梅剑言,噫譩胶漆地。时危先金甲,儒服久沦弊。
感子情义重,难以笔舌记。念昔在京师,邂逅意交质。
文章讵足传,偏爱无妒忌。逢人说项斯,益见君子谊。
我生岂土木,啧啧赏风味。顷来趣南方,骢马金络辔。
侁侁表干臣,赫赫天子使。始识豸绣衣,已褫魑魅气。
如何驾鼓车,乃用此骐骥。所幸日亲炙,慰我色憔悴。
公门数十寻,不见所深邃。俯心下微贱,此辈一腾沸。
平生诗百篇,缮写入箧笥。自愧交游间,何敢复当是。
鄙夫昧逢迎,动辄得詈戾。遽意遁樵渔,横逆莽复炽。
非子善解排,何以控轩轾。凝情外形骸,奋舌略荣利。
岂无英乂者,与我独投契。朱炎射北林,樯乌荡离思。
恻恻芋原屺,悠悠岊江涘。楼船忽复解,我马何当系。
江山一搔首,天地双挥泪。君才万夫敌,伟矣瑚琏器。
富贵何可言,勋名会多事。九域悲风尘,三垂更烽燧。
疏瓜莫华滋,短狐暗窥伺。先帝在天灵,仗尔济颠踬。
桓桓裴晋公,彪炳于史氏。王通虽铲采,恋阙心尚閟。
太平十二策,寂寥昔曾试。持危良独难,避色信所致。
古今贤达士,用舍各行志。赠子猛虎篇,高歌发欲竖。
朝阅周襄暮宋襄,悠悠王伯费论量。浮生俛仰成千古,世路东西又十霜。
目击素丝翻色相,心随红腐劝脾囊。塞云不隔征鸿路,情绪无端绕故乡。
秋高碧宇。黄花□□。□□孤,正霜林、愁红初舞。佳节近重阳,憔悴东篱暮。
问人意、也应如许。
楚骚有句。幽兰同赋。话餐英,早湘潭、那时人去。卷帘恰新□,记年年开处。
甚长是、满城风雨。
次第竹根来,相将得到家。鸟啼春雨后,流出满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