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慵展一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中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废的身体。“慵展”和“休寻”,写自己索寞的情怀。信懒得写,意味着交游屏绝;棋不愿摸,意味着机心泯灭。寥寥十四个字,把那种贫病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味充分表达出来了,正点明诗题“安贫”。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安贫”的题旨。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蒲卢,又名蜾蠃,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两句的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埃尘在窗前日光下浮动,而案头毛笔由于长久搁置不用,笔筒里竟然孵化出了细腰蜂。这一联写景不仅刻画入微,而且与前面所说的“慵展”、“休寻”的懒散生活正相贴合,将诗人老病颓唐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中“安蛇足”,即寓言“画蛇添足”,此处用以讽刺精心谋私。“捋虎须”,典出《庄子·盗跖》,孔子游说盗跖被驱逐后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比喻诗人忠于唐王室,敢于与权倾朝野的篡逆之臣进行抗争。如《新唐书》本传载:一次,权高震主的强藩朱温同崔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握不动,曰:‘侍宴无辄立,二公将以我为知礼。’全忠(朱温)怒偓薄己,悻然出。”全联以表面上的谦逊之辞,叙述了诗人舍身为国的壮烈情怀。句中,前后两次用典,珠联璧合,情采熠然,丰厚的意蕴中,流动着刚直不阿的气势,突出地反映了诗人作为李唐王朝忠臣节士的形象。对此,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称之为“凛然有烈丈夫之气。”。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则又折回眼前空虚寂寥的处境。试齐竽,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有位不会吹的南郭处士也混在乐队里装装样子,骗取一份俸禄。后愍王继立,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之夭夭。这里引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像齐愍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一一判别,合理使用。整个这一联是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问: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中似乎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贯串于诗人晚年生活中的这一基本思想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复杂心理变化,都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诗里得到真切而生动的反映,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诗歌风貌上,外形颓放而内蕴苍劲,律对整切而用笔浑洒,也体现了诗人后期创作格调的日趋老成。前人评为“七纵八横,头头是道,最能动人心脾”(邵祖平《韩偓诗旨表微》),殆非虚誉。
飞鸿是处有遗踪,题破苍崖雾几重。枉把真形图五岳,难将奇句答三峰。
山臞未老身惭鹤,雪顶归来杖有龙。紫蕨黄精君记否,铁犁沟下旧村农。
吴下风流尽此物,后来好事更传真。尔辈安身是何处,素毫零落寄丰神。
昔在嵩高日,仙人不可招。独行南涧底,采得虎须苗。
赤城霞起建高标,万丈红光映碧寥。美人不卷锦绣段,仙翁泻下丹砂瓢。
气连海屿贯旭日,光入溪瓮生春潮。我欲结为五色佩,碧桃花下呼周乔。
清如增江水,白如白石山。羡尔清白人,栖迟山水门。
至清不可淆,至白不可淫。传子复传孙,一心如一辙。
山同今古色,水同今古流。载阅清白卷,山水两悠悠。
铁瓮城开,记三国、孙郎曾霸。依旧见、清江几点,翠峰如画。
尽日盘涡轻燕掠,有时过雨垂虹跨。看微茫、葭菼划晴沙,风吹亚。
波万顷,惊涛泻。舟两桨,中流打。渐危矶路转,妙高台下。
隐隐树从京口断,纤纤月上瓜洲乍。爱夜深、灯火近扬州,征帆卸。
标师之高摩云霄,在德岂在于泬寥。一庵岭底寄幽独,抗迹萧然不入俗。
有时虚陟层崖眺,不闻其语闻清啸。当时陆羽事幽讨,曾入青云预闻道。
取雨救旱驱神龙,此与人间事岂同。冥机感异心之苗,此公所以称道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