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六朝的山,扣合着历史上的“一片降旗”,还扣合着眼前的漫漫北湖;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高潮。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泉脉十字过,石廉千里通。汲来聊煮茗,风味故应同。
寂寞梁尘翠柳萦,隔花曾听下帘声。绸缪去补谁家屋,飘泊今怜故主情。
泥堕处,旧闻筝。春风秋月总堪惊。谢堂只是寻常见,未信巢林误此生。
孟尝实超迈,举世少其并。风流自有钟,若士复孤迥。
祖述酒中趣,乃知外家性。
高台酉接汉云台,棨戟遥临虎帐开。百二山河平似掌,伏波今日又重来。
山娟娟,江茫茫,缘山林木老已苍。穿林细路萦羊肠,汀洲人家兰杜香。
两山秀出江中央,宛如双剑森锋铓。层峦架空化宝坊,塔波突兀一气傍。
鸡声喔喔林鸟翔,顾瞻曙色开东方。清风宿雾方苍凉,兜罗绵网淡平野,紫磨金饼暾浮桑。
橹声才动欲离岸,钟韵已残犹殷床。当年有米维楚狂,生子亦复肖阿章。
想从乃翁住朝阳,收拾山绿餐湖光。膝前翰墨观琳琅,此图戏出遂擅场。
彼众史者何敢当,不然安得牙签犀轴古锦囊,赏览一朝蒙古皇。
积雪苍茫里,寒山惨澹中。艰难经日别,漂泊此时同。
筋力年非壮,诗书道未通。狼烟春戍火,禽语夜溪风。
心似西桥水,滔滔日夕东。
九峰山色高嵯峨,川原平远堆青螺。刘夏村南泗水镇,片帆我亦曾经过。
此时我年方二十,乍见老成尚羞涩。客邸惟拈诗与书,日键芸窗足不出。
少年情性好交游,一时怀刺干名流。卢文子,张洮侯,朝朝约放龙潭舟。
鲈脍莼羹罗满座,玉箫金管吹清秋。此中有人数诗伯,开言便及虬髯客。
清誉真应千古传,彩笔争夸万人敌。近来作吏来西昌,寥寥风雅推平章。
即或有人弄笔墨,譬如无腔牧笛横山庄。永清倪子来日昨,顿使洪都风雅作。
绛帐旋开徐稚亭,赤幢久树滕王阁。兴酣搦管发大呼,十三大郡都惊愕。
门外频停问字车,云中又见衔书鹤。骤然相见即相怜,须识神交已有年。
把臂发狂话宿昔,恍若置身黄浦青溪边。过我讼堂一交接,便觉胸中有冰雪。
太白刘伶共醉醒,许由巢父同高洁。即席还当赠片言,文中雄长诗中杰。
猗嗟乎!君才磊落非等伦,得君如得金千钧。他时归遇云间客,道我为官鬓似银。
解袂河梁廿载馀,江天漠漠羽鳞疏。春来正有连宵梦,雨后惊传隔岁书。
世路几人曾著眼,门墙多义独怜余。沉涵五夜神飞处,犹在芝山课艺初。
地僻不知晓,起听枝头鸟。萧然别有天,闲庭人迹少。